銅鑼灣是行街勝地,它的璀璨、時尚,還有親切的店員服務,我們習以為常;但對50年代的人來說,這些都是天方夜譚。銅鑼灣成為時尚購物地標,也許始於1960年:當時大丸百貨登陸,帶給香港很多第一次,如商場聖誕裝飾、化妝專櫃、超市試食等。到九十年代,日資百貨陸續退場,時裝店及大型商場百花齊放,而二十一世紀銅鑼灣也成為國際品牌必爭之地。無論潮流怎樣轉變,銅鑼灣始終與時並進,永遠走在潮流的尖端。
開揚華麗的大門,明亮的陳列品飾櫃 ,設於地下的咖啡茶座……象徵華麗與日式精緻文化的大丸,當年的社訓是「先義後利」。香港大丸的開國功臣,前營業部經理吳寶舜說:「六十年代消費者一點保障也沒有,無試身及退貨服務,你買東西先看你行頭」。於是,當大丸引入顧客至上的經營模式,大眾幾乎受寵若驚;開幕當天不少有趣場面,至今仍是員工之間的佳話。前人事部經理歐陽岳說,「化妝品部設在地下 ,專櫃聘請了日籍化妝師,穿起和服示範化妝,吸引了很多男士駐足停留,隔著玻璃欣賞她們的美態。」
無奈日本經濟環境轉變,大丸亦於1998年結業。歐陽岳說「我在這裡工作三十五、六年,我都覺得很可惜,建立了一個這樣的地標,而且成立了一個品牌,很多人都說,大丸是陪他們成長。」七、八十年代落戶的松坂屋、東急和崇光亦逐一撒退,最後銅鑼灣三越在2006年結業,標誌著「小銀座」時代結束。但時尚文化卻在銅鑼灣沉澱,變得更五花百門。
在這區工作的潮人和廣告人對時裝店的進化最敏感,《Milk》雜誌時裝編輯Stephen說:「七十年代以前,香港一條地面時裝街也沒有,百德新街當時位處偏僻,有點尋幽探秘的感覺。」開到成行成市的I.T原來都在銅鑼灣發跡,1997年前名為Green Peace,廣告人Philip回想90年代初去「潮聖」的情景:「嗰時牛仔褲要著Levi's 501,鞋要穿Dr. Martens,上衣買Polo恤衫,位於信和廣場的Green Peace是較大眾化的店舖。」
今時今日,銅鑼灣大型商場林立,商場的角色也大大轉變,除了時裝衣飾,也照顧生活品味,包羅大型書店、咖啡店、餐廳等,為求留住客人消磨整整一天。更多元化的商場也吸引國際品牌爭相來銅鑼灣開設旗艦店,競爭之激烈,甚至延伸到商場以外;像以往相對冷清的禮頓道一帶,如今也成為旗艦店的集中地。
幻變不定,是銅鑼灣的宿命。但一些老舊而美好的事物,亦嘗試尋找生存空間。有49年歷史的南亞餐廳,1975年在利舞台開分店,第二代東主林月說:「我爸爸說有好多明星如汪明荃、梁醒波等經常去南亞餐廳,可能因為爸爸跟利舞台的人稔熟,小時候常有一疊疊戲票,免費看戲。」2005年禮頓道的南亞地舖結業,林月才發現餐廳不止是爸爸心血,還是銅鑼灣人的感情寄託。於是她一手一腳重建餐廳。另外有60年歷史,專賣粥麵的何洪記,就由霎東街地舖搬上希慎廣場。銅鑼灣區始終是這些老餐廳紥根的地方。
Lee Gardens現正於希慎廣場 (11/21至1/5)、利舞臺 (11/21至1/27) 及利園 (11/21至2/16) 推出主題展覽,想回顧銅鑼灣不同年代的經典珍貴片段、舊照及模型,千萬不要錯過。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