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人拍攝到嘉亨灣一對男女在巴士站旁暗處「打野戰」,影片在網上瘋傳,片中人被指傷風敗德,討論好不熾熱。差不多同期,又有對看似是中學生的小情侶,被影到在「老麥」濕吻43秒,引起不少網上輿論。
手機的鏡頭,除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外,還從道德的枷鎖中釋放了我們。在沒有鏡頭的年代,若目睹上述的情況,先會偷偷譁然,自言自語說句「咁都得?」,再銘記場景,遇到親朋時複述一次,圍內地議論紛紛一會,然後散去。這位目擊者,事後或會獨自回味百年一遇的奇景,但偶爾也會覺得自己很「八」,有點口疏,在情緒低落時更會有點內疚:雖然我沒有主動「偷窺」,但畢竟人家從無意圖做給我看(雖然很張揚),終究我是偷窺了,起碼是「被偷窺」,而且是我把事件「揚」出來的,我是否太過份?
到了「狗仔隊」的年代,他們的鏡頭代替了我們的眼睛。對象多是名人,他們拍下一些當事人無意公諸同好的私人時刻,有時更加鹽加醋,令故事引人入性,然後藉報刊公諸於世。讀者看了,就好像親自目睹奇景般私下判斷,再跟友人議論一番。可是,偷窺的不是我,拍攝的不是我,將事情公開的也不是我,我只是個被動的旁觀者,沒有絲毫內疚。
人人是狗仔隊
現在有了手機鏡頭,人人也是「狗仔隊」,且人人也可像名人般可成為拍攝對象。這年頭,不但看的不會內疚,連拍攝的也理直氣壯,因為手機實在太方便,你們現身在公眾地方的人,甚或在家中沒有好好拉上窗簾的,行為也必須檢點,否則被拍下和廣傳是常識吧!在公共或沒遮蔽好的私人空間,「偷窺」再不存在,伴隨「偷窺」而來的道德枷鎖,也如梁振英的僭建或陳茂波新界地的利益衝突般,不了了之。
公眾名人或當權者受群眾的鏡頭審視,可以理解,因為名人具有影響力,當權者更享公權力足以主宰百姓生死,其言行自然涉及公眾利益,應時刻受到監察和檢點。但作為普通人的年輕情侶或嘉亨灣野戰步兵團,又真的如斯世風日下和教壞細路?要是沒有你的鏡頭,你的上載,他們的激情一刻瞬間即逝,不會廣為人知,不會流芳百世。沒錯,他們應轉戰到家中或時租酒店,但無奈家裏人山人海,周圍的劏房戶又行來行去滋擾不堪,酒店房租又貴,地方污糟邋遢,最後一失足成千古恨,無端成了眾矢之的。但以鏡頭、上載、和討論來招呼這些普通人的人,又真的沒錯,道德高尚?
在手機鏡頭下,人人在公眾地方也得小心翼翼,在家也要拉好窗簾。這鏡頭,解開了我們的道德枷鎖,卻同時將我們關進更保守和壓抑的牢獄。
【爾娛我炸】
撰文:周博賢
全能音樂創作人,以文字關懷社會。
本欄逢周三刊登
逢周五隨《蘋果日報》附送嘅時尚美容雜誌《add》雖然早已派完;
拎唔到書嘅朋友,可以上番《add》嘅官網 http://add.appledaily.com 睇番足本網上版,除咗有專訪外,仲有好多時裝靚嘢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