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彩色:麵包愛不同 - 陳曉蕾

綠是彩色:麵包愛不同 - 陳曉蕾

Vincent笑起來好甜,小眼睛瞇成一線,可是一開始工作,笑容馬上收起來。
他熟練地拿出工具:一大一小電子磅、兩個計時器、幾個不鏽鋼盤、蜜糖、酵母粉、冰水、一大桶麵粉,還有一叠筆記。第一張仔細地列出所有成份,如果要做6,000克麵糰,要有多少麵粉、蜂蜜和酵母粉?如果是9,000克?12,000克?30,000克?Vincent都預先算好,整整齊齊寫上答案。大的電子磅磅麵粉,小的電子磅是磅酵母粉的,他非常小心看份量,然後把蜜糖摻水,再一起倒進攪拌機,雖然筆記放在桌面,一眼都沒看過。
這麵糰拌勻了,放十分鐘,然後放進冰箱十八小時──這就是「宵種」,台灣麵包師傅王傳仁做麵包,不需要用科學添加劑作「撒手鐧」!而在香港,就是由Vincent天天親手做出來。
這宵種完成後,再混入用牛奶雞蛋麵粉等做成的麵糰,宵種比例高達六成,再次發酵二十分鐘,才能做麵包。計一計,整個麵糰大約用二十小時準備,一般麵包店很難做到,但Vincent工作的ibakery,一直堅持。
「他啊,好喜歡這裏,明明九點開工,八點十五分已經回來,午餐一吃完便嚷着上班。」Vincent的媽媽在旁笑着說,節日曲奇餅正在趕工,Vincent媽也來幫忙做義工,包裝曲奇。
我有一句沒一句的跟Vincent媽閒談,手裏拿着糖霜,「危震震」地在餅乾上畫花。「這糖霜好難控制,如果斷了怎樣辦?」我問隔壁的敏敏,「斷了就再畫呀!」敏敏簡短地答,她畫畫好叻,不時開畫展,平時在ibakery除了畫花,最愛做小點心「QQ波」。
麵包工房擠了十多人,如果是外人,可能會一一貼標籤:這位是唐氏綜合症、那位是自閉症、誰是輕度弱智、誰是精神病康復、她是義工、他是導師……可是在滿室麵包香裏,就是大伙兒一起分工合作。
ibakery的負責人是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副院長陳佩珊,跟她在添馬艦的餐廳吃午飯,湯和餐包先送上來,我怕吃了麵包太飽,打算打包,陳佩珊瞪大眼睛:「我們的包,好好吃的!」她一手按下餐包:「你看,是脆的!掰開有熱氣冒出來!」為了要讓餐包上桌時有最好的溫度,她特地買了「好貴」的機械,可以短時間把餐包加熱得外脆內軟。
「好味呢!」她吃得好滋味。
三年前她要把復康中心的麵包檔生意變成社會企業,第一個念頭不是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機會,而是一定要好味:「唔好食,點賣啫!」曲奇配方是不斷試吃後,特地向東華三院一位擅長煮食的義工討的,麵包是在某總理推介下,飛去台灣向王傳仁學。
「王老師說,做『宵種』是『笨人用的笨方法』,時間長,但不易失敗。」陳佩珊解釋ibakery有多過半數同事被歸入為殘疾人士,不可能大量生產,慢慢做,就做好一點的。
「笨人用笨方法」乍聽有點傷人,可是回想那天在麵包工房裏,最笨手笨腳的,應該是我。有位校長說過,人們以為笨學生才有「特殊需要」,但資優生也是有「特殊需要」,都需要老師額外心力教育。再細想,我們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各有各的稜角,唐氏綜合症是看得出來的殘障,但EQ低、不懂人事,何嘗不是一種障礙?有朋友的設計公司,請了一位同事,和其他人都合不來,朋友於是每周用半小時,請大家輪流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新同事才漸漸融入團隊。
很多人以為世界是金字塔,笨人排在底層,叻人踩住上位,可是世界其實是一幅大拼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顏色,在適當的位置盡情發揮,自然漂亮。沒有高和低,所以鋪出來的地球,是圓的。
關於麵包,想說的還有好麵包不一定賣得貴:王傳仁在台灣的麵包店,天然酵母麵包特地賣便宜,反諷賣得貴的同行;ibakery的黑芝麻合桃提子包饀料豐富,芝士方包砌開好多芝士,卻比同等質素的高檔麵包店便宜許多。
關於「笨人」,今天去金鐘添馬公園參加「愛不同藝遊」嘉年華吧,坐輪椅的可跳舞、長者拿起結他、視障婆婆會織布,草地上除了好多藝術攤檔,還有兩場露天電影。

黑芝麻合桃提子包用料豐富,外脆內軟。

節日曲奇很受歡迎,不少義工來幫忙。

有些同事會在復康中心先受訓,才來ibakery上班。

麵包高達六成的比例是宵種,份外柔軟。

Profile: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Mailto:[email protected]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