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上車非易事,有政府資助當然好,如今有白居二,早年就有各式貸款計劃,楊先生是受惠者之一。對於兩類資助,他有不同見解:「白居二只能幫到小部份,白居二市場唔大,選擇也不多,同(政府)借錢畀你買私樓是兩回事,選擇多些,位置質素自己可以選擇」。
講求生活享受才買私樓
楊先生小時候與家人住屯門公屋,覺得租金「有出無入」,因而立志要買樓,二十歲出頭就膽粗粗以單身白表,申請區內全新居屋兆麟苑,雖然中籤籌號較後,認購不到心水單位,但未幾獲房委會通知,可申請自置居所貸款計劃,經獲批後,借了約30萬元做首期,買入藍地一個價值110餘萬元的700方呎二樓連天台村屋單位。
楊先生在村屋住了10年,由起初覺得世外桃源,到後期嫌山長水遠,出入村要行一段路,返工駁車不便,回家漆黑一片,遂賣樓遷出。當時2005年,其村屋樓價未返家鄉,以88萬元售出。
雖然蝕讓,他也無悔,「呢10年供樓,賬面蝕了,但仍攞番30萬本金,銀行賺息,唔係賺本金嘛!假如交租10年,一毫子也攞唔番」。
住過荒蕪地方,楊先生今次搵樓要方便,揀了港鐵兆康站旁的居屋兆康苑,暫且租住兆康苑,先了解環境。住落一年,有感在區內返工就腳,單位實用,休憩公園大,附近無商業區,生活寧靜,一切很滿意,遂斥資70萬元於自由市場買入單位。
楊先生從事地產代理,睇準當時兆康苑樓價落後大市,雖然物業老舊,不及新式私人屋苑有會所,但他稱日常工作時間長,只求一宿,故不介意,而且銀碼細,供款少,可儲錢及作投資,至於私樓,或許他朝退休講求生活享受,才考慮。
楊先生不忘奉勸白居二準買家:「居屋係廉價樓房,畀佢哋上車,但都要留意價錢,唔好盲目以為平人一截,地價始終要畀,留意折扣率,計吓自己買入價,同市值計,係咪抵,否則變咗買貴樓」。
首批中籤者 六成半未出手
根據房屋署提供的資料,截至11月底,首批白居二2,500個名額中,約880個已入市,佔比例約三成半,餘下六成半,估計大部份未必趕及半年期內買樓,擬申請延期,此舉反映他們入市態度審慎。
居屋買賣高位回落
事實上,居屋第二市場買賣登記,從6月445宗高位,減少至11月只有68宗(參考附表),成交金額降至不足2億元,亦是連續5個月下跌,創半年來新低紀錄。
利嘉閣研究部周滿傑指出,白居二熱潮冷卻,買家入市步伐減慢,加上預期樓價尚有下調空間,次批白居二中籤者未必如首批般積極,傾向觀望後市走勢,按兵不動,估計未來兩個月居屋第二市場成交仍疏落。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