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免費電視發牌一事正值火紅之際,熱鍋上的王維基先生難得抽一抽身,應母校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邀請,出席「傳人對話」講座,反應不熱鬧才怪。
那趟熱鬧,我倒沒有去湊,反而一個月後,有一晚下了班百無聊賴(其實通常晚晚如是),去了另一場,聽聽前廣播處處長張敏儀講故事,氣氛清新又舒服。
她提起「獅子山下」裏,由她監製的,有一集叫做《元洲仔之歌》。 元洲仔,即是吐露港公路進入大埔廣福邨一帶,現在還有一所大王爺廟的地方。 劇集攝於1977年,原來那時候那裏還是十分破陋,自來水短缺,又沒有電,兩個西方遊客來到,像獵奇似的拿起相機瞧漁民拍呀拍,孩子們還向他們討錢,婦女一臉惶然無助。 沒想過幾年後,旁邊已經填海了,公屋、居屋等陸續建成,出現以後的新市鎮,我也是在那裏長大。
其實都幾奇怪,比起那些年,社會的發展是多麼叫人期望,今天卻常常惹來抗拒,是因為陳腔濫調得叫人發悶? 抑或「發展」已經變成破壞的代名詞呢?
當天《元洲仔之歌》要播出之前,原來也遇過房屋、衛生等其他部門反對,指劇集影射政府做事不力,港台想出在片末的字幕裏,加上那年港督麥理浩在施政報告說過的一句話:「香港政府將會致力改善市民居住問題」,便拆解了爭拗。 可惜,這句話連在港台網站裏的經典重溫也看不到。 張敏儀感嘆,現在「獅子山下」主題曲幾乎人人曉得,但就不知還有幾多人明白那時候的歌中情懷了。
眾所周知,「城市論壇」的節目概念,是源於英國倫敦海德公園的時事辯論會,但原來在起初辦那幾年,場面都冷冷清清,講者有講者在涼亭下講,台下觀眾不夠幾個,港台於是只好找些中學生來「做媒」充充場面,跟今天的熱鬧不可同日而語,但總算讓市民知道,原來大家是可以就社會的民生、文化、教育,和政治等事情向政府舉手發問的。 每星期從不同的中學邀請學生到場參加也變成時至今日的傳統。
張敏儀說,「城市論壇」由起初到現在,仍舊採取即時直播,現場的言論沒有在播出前裁剪,但那管是維園阿伯,抑或激進的反對者,一拿起咪高峰便不會講粗口,這是很可貴的。
現在港台的立場、角色常被質疑,她也勉勵仍在職的舊同事,今天公務員的職位比起外面的機構的穩妥得多,所以更加要緊守崗位。 其實,政府部門的工作是為市民服務,既然公營廣播機構也是政府部門,他們也為市民發聲,那麼,又怎用跟政府的宣傳和施政視為衝突呢?
第二天,報章焦點都放到她對電視發牌的看法上去,講座主題卻沒有蹤影,我想把這篇東西當做一點點補白,也希望有天學院將這次講座一樣放上網就好。
作者:何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