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中文大學慶祝金禧,中大校史展覽廳(University Gallery)已於十一月二十八日開幕,今日(十二月十四日),新亞書院的校史館也成立,設於誠明館側。
上星期六(十二月七日)的「蘋果」A8版有一篇特稿,談新亞校史館,訪問了新亞副院長陳新安教授,特稿另有描述新亞校歌,標題係「校歌《明志》」刻屏風,左丁山不知道甚麼是「明志」,校歌就是校歌,從來沒有校歌「明志」之說,或「明志」校歌,相信係記者寫錯咗,如有訪問錄音,要聽清楚前文後理至得。
十二月四日,六位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畢業的「中大前」校友列航飛、李金鐘、熊翰章、何萬森、高譚根回到中大講「中大前傳」,很有意思。何萬森談及錢穆及唐君毅之所以來到香港,全因為於一九四九年初,廣州華僑大學禮聘了錢、唐兩位先生到廣州任教一個短時期(三個月),隨行的還有趙冰博士,但之後內地局勢大變,共軍即將南下,華僑大學決定遷港,與香港同系的華僑工商學院合併,錢、唐、趙三位先生遂自願跟隨來港,仍應王淑陶校長之邀,在華僑工商學院任教,之後三人決定另起爐灶,以宋明書院的模式為理想,興辦亞洲文商書院,後易名新亞書院(新的亞洲的意思)。當年如無「華僑」這層關係,錢、唐、趙三人是否能下定決心前來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友的香港,不往台灣,是一個疑問。華僑工商學院後來易名為「華僑書院」,與光廈、廣僑、平正及文化四書院合併成為「聯合書院」,再與新亞、崇基合組成中文大學。何萬森說新亞與聯合的關係很深,可說血濃於水,沒有華僑大學和華僑書院,便可能沒有新亞的創辦,也未必有聯合的成立,中文大學也不知是否可以組成。至於崇基,熊翰章說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一手促成的,與來港的聖約翰大學、嶺南大學的高層合作,創立崇基,是故早期崇基學生曾在聖保羅男女校及聖約翰大教堂的副堂上課,其後崇基的第二任院長凌道揚博士轉任聯合書院院長,是故新亞、崇基、聯合走在一起組成中文大學,很合乎當時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