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將於下周三公佈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據悉今期有四幢歷史建築納入活化計劃內,包括大坑書館街12號、上水何東夫人醫局、薄扶林道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及上次流標的灣仔司徒拔道景賢里。當中逾半世紀歷史的大坑書館街12號,大坑坊眾福利會計劃向政府申請活化為大坑舞火龍博物館。
記者:譚靜雯 韓耀庭
大坑近年新舊交替,發展商不斷在區內收購舊唐樓,再重建成豪宅,加上不少高級餐廳進駐,逐步變成高尚住宅區。但在大坑的小街遊走,其實不難發現有逾半世紀的歷史建築。
晚清創立 49年重建
政府將書館街12號納入第4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將邀請非牟利團體申請活化。書館街12號為三級歷史建築,樓高三層,前身為慈善團體孔聖會在晚清時期創立的「孔聖義學」,原校舍在香港日佔時期遭到嚴重破壞。現時建築物於1949年原址重建,正門也有石碑,以紀念學校重新落成啟用。但現場所見,日久失修下,外牆剝落。
人稱輝哥的大坑坊眾福利會總務主任陳德輝,是大坑舞火龍的總指揮,在大坑土生土長,見證着大坑的變遷。輝哥稱,大坑原本是一條逾百年歷史的傳統村落,客家人最早來此定居,初時有多間石屋,30年代大坑區因為無學校,有居民就捐出書館街12號的地皮興建校舍,再交由孔聖會辦義學,他也是學生之一。過去也曾經是大坑坊眾福利會職員的宿舍。
輝哥指該會一直希望在區內設立火龍博物館,曾與政府初步接觸,希望書館街的歷史建築納入活化計劃後,可活化為大坑舞火龍博物館,推廣傳統文化,「每年都舞火龍,喺呢度搞火龍博物館就最啱」。他稱,已計劃向政府申請,博物館除了介紹舞火龍歷史、照片、影片等,也會有部份餐飲設施,有信心可以自負盈虧。
與書館街12號相距不遠的大坑第二巷4號,也被古蹟辦評為三級歷史建築,至今約80年歷史,該建築物3年前已有私人業主率先活化,在地下舖開設外賣咖啡店,樓上單位就化身為設計工作室,仍保留古色古香的木窗等西方建築特色。
負責人之一的Bill稱,3年前與地產商拗手瓜,成功保育這幢舊建築,「我哋好鍾意舊嘢,希望保留到」。他稱,近年大坑變化好大,不少唐樓已被收購,部份大街地舖的租金狂升,所以贊成政府在大坑活化。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