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大歷史源頭探秘 - TC

What we are reading:
大歷史源頭探秘 - TC

“About 13.8 billion years ago, something appeared.”──David Christian, Big History
上月曾在這裏介紹過Bill Gate出資編製的大歷史課程,循現代科學描繪的宇宙、星體和生命進化圖譜,回溯歷史長河的源頭。
雖然大爆炸理論已有充份證據的支持成為大歷史的第一個「起始點」,但科學家「只能推測」它所需的“something”及「黃金條件」。如果人類累積的知識已足夠重組138億年的故事,來到源頭仍然不能解答一切何來的終極問題,未免有點反高潮。
其實,大歷史的科學敍述,連梵蒂岡教廷亦已大致接受;只要接受神是something的創造者,以「無中生有」啟動大爆炸,就可心安理得地擁抱一個完整的現代「創世記」。但對無神論者來說,這只是將「神創造一切,誰創造神」的困惑,聚焦到宇宙誕生的一瞬間。「無中生有」的源頭,大歷史仍未有完滿的敍述。

生動文筆有助讀者理解

“A condition of complete simplicity, costing not less than everything.”──T.S. Eliot
《無中生有的宇宙》英文版去年粗讀過一次。坦白地說,書中大部份理論,大家都不會真正理解,但只要不錯過敍述的大綱,還是可以被天體學家Lawrence Krauss的熱情說服,相信"nothing is something", "nothing is unstable",各式各樣的宇宙不斷由無中生成,當中一個最終成為我們一切的所在。讀完這個不用召喚超自然的創造者,以科學前線的發現和理論編織成的創世故事,猶如見證了一場宇宙觀的革命。
繁體中文譯本《無中生有的宇宙》最近面世,在大歷史框架下重讀一次,更着重釐清「正史」部份。現代人和遠古祖先一樣,全憑仰望穹蒼的觀察加上想像,編織各民族和時代的天體運行論說和宇宙起源故事。隨着知識和技術不斷累積,自然現象和神話的界線漸漸前移,今天已去到源頭。面對「有」如何由「無」生成的終極挑戰,最勇敢的科學家們正嘗試用人類知識的全部,不借助神力完成最後的宇宙觀飛躍。《無中生有的宇宙》用了很多篇幅重溫如宇宙膨脹、背景微波、天體標準燭光等發現來解釋大爆炸、平坦宇宙、虛擬粒子等理論。這些艱深的天體物理學知識,外行人不可能深究,但Krauss的生動文筆及豐富的人物典故最少能幫助讀者熟悉大歷史這一章的「正史」,準備突破最頑固的思想枷鎖──造物必須有主。
耐心讀下去,讀者將會發現固有概念漸漸被顛覆,只需從人類累積的知識基石上勇敢想像,就可窺見「無」中蘊藏無限的可能,時空、定律、物質甚至宇宙都可生成。當然,正如作者所說,「科學並不會讓人不可能信仰上帝,而是讓人有可能不信上帝。沒有科學,一切都是奇蹟。有了科學,也就存在一切均非奇蹟的可能性。」
Richard Dawkins形容Krauss將神學家僅存的 "why there'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最後王牌徹底擊倒,在還有很多人相信宇宙始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7號早上9時的人類世前期,可能太樂觀了。無論如何,人類首次寫出無神的創世紀,第二次重讀仍感欣喜。有興趣在大歷史源頭探看終極秘密的讀者,不妨抱開放態度,輕鬆跳讀一遍。如果你和我一樣,讀完中英文版本依然迷茫,不妨多花一小時看「科學界中的活地阿倫」更生動簡明的演講原著: http://bit.ly/AUFN_lecture。

TC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