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中國扇饗宴
律師莫華昇是十九世紀太古洋行首任買辦莫仕揚的玄孫,是莫仕揚家族第五代成員。他小時候由私塾老師教授四書五經及書畫,即使在英國牛津大學念法律時,仍熱愛中國文化。大學時迷上製作時間長達數年的中國龍袍,30年間收藏逾百多件皇帝、后妃、王子及朝臣的袍服及布料,經過古董商多年游說,十年前開始連中國扇子也納入收藏目標,成為三個海外扇子組織的唯一一個中國人會員,收藏各類中國出口扇,除了漆金、貝母、檀香扇外,數年前,莫華昇還以50萬元買了一把博物館收藏級別的大型象牙圓形摺扇。
記者:黃碧珊 攝影:黃偉傑
莫仕揚家族是香港近代一個傳奇家族,從高祖莫仕揚、曾祖父莫藻泉到祖父莫幹生三代,都是太古洋行的總買辦,太古在上海、福州、青島、廣州及海口等地的買辦,也是莫家的子姪,直至1931年廢除買辦制度,共歷61年。中環擺花街數十幢樓宇傳聞均是莫家所建,地產投資是莫仕揚從事買辦以外置富的途徑。中半山干德道41號的聯邦花園,前身是莫幹生的故居,1911年他已於該址興建一座宮殿式豪宅,不單止全港首座設有升降機的獨立屋,更放滿家族收藏的中外古董。

莫華昇的象牙摺扇與直立固定的扇子各有一個特製錦盒來收藏,其他扇就放在北京購買的紫檀木盒。
從收藏龍袍到認識扇子
莫幹生於1958年去世時,莫華昇還未出生,但他留下的古董大部份仍由莫家收藏,包括青銅器、陶瓷、玉器、金器、琺瑯器、書畫、文房用品、傢俬、水晶、象牙等。莫華昇從小已見過這些罕世珍寶,要建立個人收藏時,就偏向家族藏品中欠缺的類別,中國龍袍是其首目標,已儲齊清朝歷代皇帝的龍袍,還有明朝四品官服及慈禧襯衣等,並曾借出龍袍展覽。中國扇子則是無心插柳而成為其收藏項目,莫華昇說:「賣龍袍的古董商經常問,要不要也買一些周邊配件,我為應酬他們便買中國出口扇。」一般出口扇只值數萬元一把,用料也多元化,由象牙、漆金、銀、貝母、玳瑁、檀香等製造,購買首把中國扇後,莫華昇對扇的興趣便一發不可收拾,還嫌龍袍古董商的中國扇不夠精美,轉向專賣扇的古董商尋找心頭好。
自從1600年,英女王伊利沙伯一世授權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歐洲與東方貿易後,中國製作的名貴扇具,約在1710年即清康熙末年開始出口歐洲,包括象牙摺扇,乾隆年間中國象牙工藝達至鬼斧神工境界,但隨着國庫變弱,嘉慶以後象牙扇出口日漸減少,其他名貴摺扇的出口也日漸式微,至晚清時期,已變成日用廉價扇為主流。

【玳瑁人物摺扇•清道光晚期(約1830-1840年)】 玳瑁是生長於東南亞的巨型海龜,而玳瑁扇的產地則以廣州為主,工藝與象牙扇一致,中國外銷玳瑁扇的時期甚短,大概在嘉慶及道光年間,約1800至1850年。這14葉摺扇的玳瑁扇骨兩面均描金各種魚蝦海產,邊骨也描上吉祥紋飾,配上兩段雙面紙扇面,兩面所繪紋飾相同,上方的每面紙扇各有三個場景,左右兩個是中式庭園人物景,中間一格是帶歐洲風格的中國村莊風景,畫中有數個穿上紅色制服的侍衞,中段紙扇為中式庭園人物景,每個人物面貼上象牙。

【黑漆描金銀加彩摺扇 •清道光晚期(約1830-1840年)】 共18葉,邊骨為蝙蝠、古錢、扇子及玉磬等吉祥紋飾,扇面兩面紋飾不同,但均為描金庭院人物紋,扇葉頂端作花鳥動物圖案,扇谷作捲草紋。黑漆描金扇是廣東製品,以木片為骨,髹上多層黑漆,完成後塗上紅漆繪花紋,半乾時掃上金粉,金粉黏於紅漆上,乾固後抹去剩餘金粉。這工藝始於嘉慶初年,在道光後式微,被紙面摺扇淘汰。

【銀鎏金纍絲燒琺瑯摺扇•清乾隆末年/嘉慶初年(約1790-1800年)】 用鎏金銀絲所造,是中國出口扇中最名貴的一種,流行於意大利。因為銀在十八世紀非常昂貴,加上鏤空扇只供觀賞並不實用,所以中國只在乾隆晚期至嘉慶初年接到歐洲定單,約1790年至1800年10年間製造。共24葉,鏤空卷花紋,以燒琺瑯作紋飾,扇面為庭園圖案,扇葉頂端及扇谷均燒琺瑯花卉紋。

【象牙鏤雕花葉紋圓形摺扇•清乾隆末年(約1790-1799年)】 象牙摺扇作360度展開後呈滿月形,是清代出口象牙扇中最名貴品種,為歐洲皇室貴族的寵兒,但只供觀賞、饋贈之用,並不實用。估計由於製作成本高昂,約在乾隆末年至嘉慶末年,約1790年至1820年,30年間輸入歐洲,嘉慶以後沒有再生產,傳世甚少。此纏枝花葉紋屬乾隆末年風格,共60葉,扇面展開直徑約37厘米,整把鏤雕花鳥紋,並設七個開光,扇柄上方的開光為人物圖案,其餘六個是山水花鳥紋飾,扇柄雙面刻上花鳥紋飾。

【彩繪鵝毛摺扇•清咸豐/同治期間 (約1850-1870年)】 鵝毛摺扇是歐洲最受歡迎的日用扇式一種,在清代也是各階層通用之物。共19葉,以鏤雕人物紋象牙為骨,鵝毛插入牙骨成扇葉,扇面兩面紋飾各異,一面為三處蝴蝶及鳥兒在花間棲息,另一面是花葉圖紋。鵝毛上的繪畫是先於圖紋位置塗上一層塗料,再於塗料上畫花紋,做法繁複但油彩容易脫落。扇葉頂端貼鶴茸毛,惟部份已脫失。

【點翠花鳥紋紈扇•清光緒年間 (約1875-1908年)】 這為雙面紈扇,正面為立體點翠花鳥紋,背面是庭院人物紋,貼象牙人面及絲綢衣服,象牙雕花手柄。點翠是中國傳統金銀首飾工藝,發展至清乾隆時代最為頂𥧌,翠鳥僅有麻雀大小,而那些鮮艷的寶藍色羽毛僅長在翅尖與鳥尾,每隻翠鳥大約僅30根羽毛可用。因為翠鳥一旦生病或死亡,其羽毛便喪失光澤,所以必須是活取,這把紈扇估計要用上逾百隻翠鳥製成。莫華昇在荷李活道的古董店以10萬元購買此扇時,已經裝放在玻璃箱中。

【清光緒壬辰年閨女紈扇】 紈扇是清代上流社會最流行的扇式,以絲絹製成,由於絲絹質地薄如蟬翼,筆墨透底不雅,故多為雙面。象牙扇柄,邊框用上玳瑁,雙絹面貼金箔,正面繡雙蝶在花間飛舞,背面題三首詩,並寫上「嬸母大人」及「姪女德瑜謹呈」字樣,落款於壬辰年,估計是1892年由閨女德瑜親手製造送給嬸母禮物。

【象牙鏤空彩繪花蝶摺扇•清康熙晚期(約1710-1722年)】 象牙摺扇在康熙晚期開始出口歐洲,款式及工藝均屬初階,扇形較小,只以彩繪及小量鏤雕幾何紋裝飾,並無花巧雕工,尚具搧風功能,扇葉用絲線連接。雖然款式一般,但距今約300年,傳世量極少。共24葉,展開時約呈90度,扇面紋飾受當時出口彩瓷風格影響,色彩以綠色為主,襯托小量紅色,惟此扇部份彩繪及描金已褪色。
價值與數量媲美博物館
這些扇具是中國製造,但它們主要用來滿足當時歐洲皇室貴族需求,所以歐洲收藏着大量清朝出口扇,國內反而極少,莫華昇大部份的扇也要從歐美等地搜尋,「它們很多是用象牙、玳瑁等製造,每買一把由瀕危動物所造的扇,便要向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組織)申請才能運回香港,每次也要辦一個月,海關也有這些出入口紀錄。」
莫華昇收藏了數把在康熙年間出口的象牙摺扇,最能代表中國工藝的象牙圓形摺扇,莫華昇也有一大一小共兩把,拿着雕紋精細、薄如紙、直徑達37厘米、價值50萬元的大象牙圓形摺扇的他說:「這不能撥的,只可以放在座上欣賞。」清代名貴的出口扇就是由於它們沒有實際功能,「使用」逾百年仍可保存至今,還可從遙遠的歐洲回流,當中肯定跟他的家族史有關連:「家族從事貿易,出口扇是經商人運到歐洲,可能這些扇就是經祖先出口。」30多把中國清朝出口扇,無論觀賞價值與數量均可媲美任何一間藏有中國出口扇的博物館。
杜琪峰&鄭秀文齊齊《亂噏24》同3個大帝吹吹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