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書上見到,有24小時茶餐廳出價48,000元,請人包全場洗碗。48,000元,當一個月30天,每天就是1,600元,大概每小時67元,就算其餘甚麼都不包,驟耳聽來,是一個不錯的收入。
一間茶餐廳的洗碗薪水成本都已經要48,000元,加上廚房和樓面,單是在工資沒有20萬元很難成事。飲食業自動化和自助化,似乎事在必行。48,000元的洗碗工,還未算水費和附加的排污費,倒不如換上用完即棄的餐具。樓面貴,轉成自助。廚房就最易處理,集中在工場處理,門市做簡單的翻熱和水吧。
以上所講的轉型,其實在其他地方早就出現了,那就是快餐興起的原因。香港一直是平民美食天堂,無論是食物和服務質素都是,以性價比去計,保證是世界第一流。
在社會棟樑的善心驅使下,我們正循人家快餐文化演變,究竟是好是壞,這個主觀的問題,我留給大家自己判斷。
社會棟樑一邊廂悲天憫人地慨嘆小店一間間的結業,另一邊廂卻在狠批連鎖店的膨脹。除了感情用事,他們從來都不會問,連鎖店的生存空間,究竟是甚麼人?甚麼因素?在背後推波助瀾。
遇到任何社會問題,社會棟樑只知道條件反射地說地價太高,租金太貴。資金密集的連鎖快餐店,負擔得起租金,但勞力密集的小店卻負擔不起,當中的差異原因為何,不難明白。
香港的美食,只會越來越集中為高消費社會階層的享受。今時今日在中環,一餐稍為「見得人」的晚餐,按人頭算,千多元少不了,這個價錢還未計酒水,大概是天價洗碗工一天的收入。
貧富懸殊?今天我們見到的只是收入和財富的貧富懸殊。從前的基層,一碗魚片粥,一碟薑葱豉油,總算窮有窮風流。總有一天,飲食變得更階級分明,窮人連最基本的享受也被剝削,品味墮落,到時我們才見識到何謂真正的貧富懸殊。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