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勉勉強強出線世界盃後,主場連敗於智利和德國,表現一貫死氣沉沉,幾名新人也沒帶來驚喜。那隊德國只能算是國家B隊,但陣中幾個球員假如入籍英格蘭,卻肯定可成正選。西班牙、巴西的新秀生產線亦源源不絕,但英格蘭仍依賴謝拉特、林柏特、A高爾等老兵,問題出在那裏?
9月上任的英格蘭足總主席Greg Dyke,效法當年美國總統甘迺迪發表「十年內登陸月球」豪言(最終實現),宣佈以贏取2022年世界盃為目標。他認為,英格蘭積弱的病源,是外援充斥,奪去本地球員出頭機會。20年前,英超的正選球員中,有69%可代表英格蘭;十年後,比例急劇下降至38%;到去季,更只有32%(見圖)。上季「土炮」在英超上陣時間也是32%,反觀同樣指標在西班牙卻是59%,德國也有50%。更不幸地,年輕球員機會更少。21歲以下英格蘭球員,只佔英超上陣時間2.3%,遠不及德國的6.2%和法國的7.3%。
英德大賽成績 距離拉近
歐盟成立的重要法例之一,是勞工可隨意在任何成員國就業,就算Greg Dyke對外援如何「眼冤」,也不可能把英超大門關起或加添限制;況且,希望逐鹿歐聯的球會老闆也肯定極力反對。所以,他只採用特區政府應付問題的慣技:成立委員會研究。無論研究結論如何,這問題倒不失為有趣的思考實驗:究竟「外援充斥,英格蘭成績倒退」這講法是否成立?學者Stefan Szymanski教授在網誌撰文反駁。
Szymanski在前作《Soccernomics》已指出,英格蘭球迷常對國家隊成績失望,其實只是期望過高。根據他的數據分析,英格蘭的國際賽成績,一直屬於正常。今次他從英格蘭唯一一次在大賽奪標的1966年開始,至外援開始大量湧入的1990年代(亦即英超成立)為界線,比較前後兩時期在世界盃和歐洲國家盃成績,同時與「大賽專家」兼宿敵德國比較。
數據顯示(見表),英格蘭的大賽成績其實沒有退步;雖然打入四強次數少了,但晉級八強和十六強次數皆有增加,外圍賽失手更大幅減少(當然兩項賽事決賽周隊數歷年來增加不少,也令入圍容易了)。更有趣是與德國的比較:儘管德國成績一直領先,但兩隊距離實際上是拉近了。
若以比賽得勝率衡量,結論也一致。在外圍賽,英格蘭贏出77.7%比賽,較之前的75.6%稍為進步,德國贏波率亦由80.1%提高至83.8%;但在決賽周賽事裏,英格蘭贏波率由51.6%大幅提高至62.1%,德國卻從69.2%微跌至67.2%。
難道大量輸入外援,不但沒有削弱英格蘭實力,反而是加強了?Szymanski教授認為正是。英格蘭球會財力雄厚,吸引大量外國球星來投,本地球員每日和高手切磋,戰鬥力提高才合理。(我懷疑以上比較可能也顯示,德國聯賽長期在拜仁一隊獨大下,強弱懸殊、缺乏競爭,令國家隊實力下降,不過這和Szymanski的推論並無衝突。)
Greg Dyke的「外援充斥論」,令我想起半世紀前經濟學出現過的「出口主導」對「進口替代」大辯論。二次大戰之後,東亞和拉丁美洲國家幾乎同時起步發展經濟,前者代表是「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台灣、南韓),以出口輕工業正面挑戰國際市場,企業在「打世界波」競爭磨練下成長,造就經濟奇蹟;位處地球另一邊的拉美諸國,則擔心本地企業承受不了國際競爭衝擊,於是採取保護主義閉關自守,以求培植土炮,但結果只是養肥了一大批體形臃腫、效益偏低企業,國家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東亞,間接導致八十年代的債務危機,「進口替代」宣佈失敗。實驗證明,有競爭才有進步。
其實這道理早已在球壇印證過:近20年非洲隊伍和日本、南韓等國家隊的長足進步,正是得益於越來越多球員「走出去」登陸歐洲,接受高水平磨練。日本J-League和南韓K-League引入的外援,也提高了在本地發展球員的水準。香港足球也試過禁絕外援搞「全華班」,結果也沒有打起本地足球。
怪罪外援 純屬排外情緒
說到底,把國家隊成績不振怪罪外援身上,只是本能的排外情緒而已。英格蘭球會和球迷總是有股「土炮情意結」,崇拜傳統英式足球的「打甩牙和血吞」精神,經典畫面是國腳畢查(Terry Butcher)當年撞爆額頭「成頭血」繼續上陣(只要Google他的名字,那些照片立刻出現)。而外援無論技術如何高超,始終缺乏這股英雄氣概。
由於優質土炮難求,稍為踢得兩腳的立即被捧上天,身價往往不成比例被拉高:你能相信在任何其他國家,會出現卡路爾轉會費貴過蘇亞雷斯、佐敦軒達臣貴過辛迪卡蘇拿的怪現象嗎?
土炮有價,理應鼓勵球會發掘培訓本地球員,但英格蘭的問題,也正由於待遇太好,球員出國搵食動機不大:在國際排名頭30位的國家隊中,只有英格蘭一隊,沒有任何正選和後備在國外踢波。這不但代表球員沒有放洋磨練的機會,亦間接阻礙新秀上位。
姚崢嶸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