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諮詢中「愛國愛港」的政治要求被一再強調。然而只要細心研究這四個字,不難發現有不少爭議和分歧有待解構。
第一、「愛國」與「愛港」是兩個並列詞組,兩者之間會否存在衝突?遇到衝突時又會如何解決?有人認為兩者之間不會存在衝突,例如去年港大鍾庭耀教授關於港人身份認同的調查,便被批評為偽命題,因為「香港人」概念是包含在「中國人」之下。然而中港矛盾卻是不爭事實,近年衝突更越演越烈,從奶粉短缺問題到北區幼稚園學位,政府只是被動應對,皆因一直輕視、甚至拒絕承認中港之間存在的潛在衝突。
第二、一個人該有怎樣表現,才說得上「愛國愛港」?看見國旗或國家成就感動落淚,又或為政策護航確保行政立法「和諧」,固然是上位者期待的愛國表現;但指出現行體制不足,揭示社會不平等的社會監察與批評聲音,同樣顯示了愛國方式。前者着重以歷史文化、科技成就構建國家概念,屬無條件接受的愛國模式;後者着重國家高速發展的副作用和衍生問題,關注社會現狀與不平等對弱勢社群的影響,屬批判愛國模式。多年內建制派與民主派的政黨理念,正代表港人對「愛國愛港」的不同理解。
第三、「愛國愛港」以外,有沒有其他不能忽略、甚至凌駕於前者之上的價值觀?例如,商界人士可能着重特首是否有能力帶來繁榮穩定,市民則更關注一國兩制能否落實。後兩者重視的是管治能力和維護制度的決心,「愛國愛港」強調的卻是政治態度。而「愛國愛港」者並不一定能帶來繁榮穩定,落實一國兩制時更可能有所偏頗。這些價值觀到底何者孰先?何者孰後?
「愛國愛港」雖被視為無可質疑的政治要求,但未來特首應如何面對中港矛盾?如何表現愛國行為?應持有甚麼價值觀?而未來數月的政改諮詢,到底能否化解這行政決策、概念理解與個人信念間的分歧,凝聚共識?這將令未來能否保持社會穩定,以及2017年能否順利普選的重要關鍵。
梁亦華
香港教育學院高級研究助理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