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2008年雷曼迷債事件發生後,大批有關金融產品及銷售手法的爭拗湧現,促使政府在去年成立金融糾紛調解中心(下稱調解中心)。調解中心運作近年半,惟處理案件數目與原先預期落差極大。身為調解中心「揸弗人」的鄭若驊坦言,要加快提升調解中心知名度,亦希望現時對糾紛案件的調解規限能夠「拆牆鬆綁」。
記者:吳永強
今年頭半年,調解中心接獲20宗的調解申請,較去年進步,惟仍與當初預料每年接獲近2,000宗的個案相距甚遠。調解中心主席鄭若驊坦言成績縱然「大躍進」,仍難以收貨,「如果要用數字嚟講可以話喺倍增,但我覺得𠵱啲說話冇乜意思。」
鄭若驊認為,經過海嘯的慘痛教訓後,無論金融業界抑或投資者均已打醒十二分精神,「嗰次金融海嘯後有好多事發生咗,譬如銀行同金融界喺銷售過程嘅要求提高咗……市民經過痛苦嘅經驗,投資嘅時候都會更審慎。」加上現時宏觀經濟環境趨勢向好,「本身發生嘅爭議就少咗!」
調解中心可處理的糾紛調解,範圍被局限,包括只能受理個人或獨資經營者,與受證監會及金管局所規管的金融機構,一年內所發生的金融糾紛,申索金額不可多於50萬元。至於一般人較易接觸到的保險及強積金產品,絕大部份仍由保險索償投訴局及積金局處理。事實上,區內其他地方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台灣,與調解中心相類的機構已能處理有關保險的投訴,而且個案數字為數不少。當中馬來西亞的金融協調局,去年處理的2,718宗個案,有逾一半與保險有關。
籲提升索償金額
對於現時職能遭「綁手綁腳」,鄭若驊希望能夠擴大處理糾紛調解的範圍,「管轄範圍加大咗可能係更好嘅!」,特別是擴展至現時較多糾紛出現的保險產品。除產品範圍外,調解中心正考慮在索償金額及時間方面鬆綁,「銀碼又係……係咪好多超過50萬,如果係,50萬𠵱個數字就要調整;一年之內嘅時限係咪又有需要去調整一下。」
屬非牟利機構的調解中心,成立及首3年的費用由政府、證監會及金管局承擔,未來極可能需要向業界伸手「攞錢」。鄭若驊指出現時仍未急須解決資金需要,惟已經開始為未來的經費綢繆。
杜琪峰&鄭秀文齊齊《亂噏24》同3個大帝吹吹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