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羅健中叫香港人要信自己,口講無憑,於是出版非牟利網上雜誌《城市日記》,走訪南涌有機農夫、坪洲漁民,還有大坑舞火龍街坊,藉對談重新認識香港,探索可持續發展。出刊一年,斥資百萬元,下一步計劃成立非政府組織,把對談(Dialogue)帶到社區,讓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只因一個信念:「香港人係好勁!」這著名建築師說。
記者:王家文 彭美芳
走進羅健中的建築師樓,門口擺放了一個裝置藝術叫「同一天空下」,由兩名80後建築師設計,去年在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展出。傍晚做訪問,職員在忙,沒地方可用,有四、五名職員正圍住一張L形長枱開會,他客客氣氣地叫他們移師別處。記者起初不好意思,但後來才知道,那長枱其實是他辦公地方。
要證明香港人好勁
入行30年,羅健中設計的北京三里屯項目屢次獲獎;他也參與本港中區警署建築群和伯大尼堂等保育和活化研究,經驗累積讓他領悟到,無論建築設計還是社區發展,人才是主角。積極投入社區,因為他發現香港的發展逐漸走向「偽科學」,「只要做好金融同地產,再加多三、四個產業,香港就有『錢』途」。結果扼殺很多生活空間,「消滅緊我哋嘅前途」。
他出版《城市日記》就是要證明香港人好勁,「你一定要信香港人」,無論是做有機月餅的灣仔主婦,還是送上歡樂的港產小丑,「有好多人都幫緊香港將來發展」。去年12月創刊,他在序言中寫道:「要成就可持續生活,人是最重要的一環」。最近一篇日記,受訪者在殖民地年代接受精英教育,做過政務官,卻要遠走英倫才能尋回自我,當上詩人。
他說起這故事也眼泛淚光,惋惜香港留不住人才,「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發揮才能,過自己喜歡嘅生活」。小時候家住跑馬地唐樓,樓下是車房、士多,處處鄰里情。
城市無對談必崩潰
父親是社會福利署前副署長,有份建立綜援制度,自細跟父親落區探訪,他深信社會要有對談,尊重彼此聲音,否則只會撕裂社會,剩下仇恨,「城市冇共識唔係大問題,但如果冇咗對談能力,呢個城市一定崩潰」。
正如他的建築師樓採開放式設計,除行政部管錢外,所有員工包括他身為老闆之一,都沒有房間,對談毋須關門,「有乜嘢可以喺度講」。
羅健中計劃把網上雜誌《城市日記》轉型為非政府組織,搞展覽、辦民間博物館,繼續推動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希望多啲人走埋一齊,多啲對談機會,大家有更深理解,令到(規劃)更加到位」。
說回那個裝置藝術,由多個可移動的方盒組成,寓意新一代只能活在蝸居,看不見藍天也沒有海景,要輪流出來唞氣。羅健中說年輕人不一定要求上樓,只想有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惟方盒都被大公司、連鎖店包圍,「只能夠喺商業化社會入面嘅狹縫生存」。
杜琪峰&鄭秀文齊齊《亂噏24》同3個大帝吹吹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