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百多年前的香港華人,普遍因為迷信而對鏡頭避之則吉,去拍照的都是無懼世俗眼光的青樓女子,她們會將獨照(圖)送給恩客,招徠生意。當年的高官同樣怕拍照,一些流傳的官員乘轎出巡照片,原來是由「補鞋佬」充當臨時演員在影樓拍攝。
官員舊照都是臨記扮
香港歷史博物館《影藏歲月》展覽,展出的舊照片包括十九世紀的香港民生、娛樂和商業活動。總館長蕭麗娟指,當時香港有不少影樓,單是在皇后大道60號和62號,已有至少四間影樓,主要由外國人開設;而當時有「小東京」之稱的灣仔亦有日本人開影樓。
不過,百多年前的華人都因為迷信,生怕照相會被攝走魂魄而卻步,拍照最多的是青樓女子,她們不怕拋頭露面,更特意露出封建制度下,女子被迫紮腳纏足的三寸金蓮,又將相片貼在青樓做廣告,甚至送給恩客。
至於一些舊相片常看到的官員,原來都是「臨記」假扮,因為當年的高官亦怕拍照,外國攝影師為向西方介紹中國交通工具,只好聘請「補鞋佬」等市井,到影樓代為拍照。其中一張抬轎的官員相,應有四個人抬轎,卻只得三個轎夫;官員應坐在轎內,卻刻意露出五官,最大穿崩位是竟看到影樓的地毯,破綻百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