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早前剛完成長遠房屋策略諮詢,一眾發展商透過地產建設商會,就房策提出五項意見及六項建議,其中除提出「零損失」概念發展郊野公園用地外,並指加快釋放私人土地發展潛力,以及提供租金津貼也有助解決房屋供應。惟該會雖認同要增加供應,以解決房屋問題,但又擔心供應如過量,中產利益會嚴重受損。
記者:林志光
地建會於前日(周一)去信政府,對房策諮詢內容提出五大意見,就最近大眾對郊野公園之爭,該會指本港是國際城市之一,政府要有清晰明確的保育政策,不能只簡單指開發郊野公園土地去發展房屋就算,現存居民的生活也應得以保障。該會指,「郊野公園土地零損失」政策(即每消耗一幅郊野公園地,需另覓一幅面積相若土地作郊野公園),會是保護郊野及發展其周邊土地的一個合理發展方向。
補地價申請審批慢
該會又質疑政府房策內建議公私樓比例由現時的五五比,改為六四比,是否將本港由現奉行的市場主導經濟,轉社會主義經濟,如新加坡般,讓更多家庭得到房屋資助。而且對建屋土地供應極之短缺的假設,政府需小心驗證,因私人市場其實有不少土地,在換地及改契過程中被卡住,規劃申請能獲批,發展商能提供大量的房屋供應。再者,政府也應適量放寬規劃限制,特別是高度限制及地積比率,因此是最快捷途徑去增加房屋供應。惟該會雖認同要增加供應,以解決房屋問題,但擔心供應如過量,中產利益會嚴重受損。
對於政府如何在中短期及長期增加房屋供應,地建會也提出六項建議,包括在重建舊區時,為減少爭拗,現是適合時間制定一套轉移發展權的政策,將未用盡樓面,可自由交易。
另改變未發展的50幅綜合發展區土地的用途,讓每幅土地內不同的業權人,可自行發展;有關土地預計可提供約3,800萬方呎可建樓面。諮詢內容提及以公私合作模式增加大眾可負擔的房屋供應,政府必須要提供一定誘因。政府亦要調撥資源及理順換地及改契的過程。
至於在長遠考慮上,政府可提供租金資助計劃,設立一定的資格及標準,以租金券或資助,讓大眾自由去選擇居住單位及地方,此舉應可解決現時違規及環境惡劣的劏房問題。
理大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認為,該會所提出如檢討綜合發展區的規劃,以及適量增加土地發展的高度及密度,都算是好建議,可增加建屋土地。對於發展郊野公園及租金津貼的意見,他認為或會是知易行難。
地建會對房屋供應建議
1)政府可制定轉移發展權的機制,以減低重建舊區時帶來爭議及磨擦
2)政府可重新規劃50幅未被發展的綜合發展區,讓各土地業權人可自行發展,以加快供應,該批土地預計可建樓面達3,800萬方呎
3)政府提供誘因予發展商,在私人發展項目內,為大眾提供一定數量的可負擔單位
4)政府調撥資源處理換地及改契等,以增加私人房屋供應
5)政府提供租金券或資助,讓合資格人士可在市場自由選擇租住單位及地點
6)政府改變政策,讓市場為創意產業人士提供居住工作並在的單位
資料來源:香港地產建設商會
足本收睇《亂噏24》x 謝安琪;肥螳螂王晶接力上場!
周一至周五約定你《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