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中國地方債務,被視為內地最嚴重的經濟問題之一。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聯席董事高俊杰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估計全國地方債高達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但相信三中全會提出的方向,有助紓緩問題,故短期內不會進一步下調對中國的主權評級。
三中措施紓緩地方債
地方債、影子銀行,一直是纏繞中國經濟的問題,由於官方未有實質數據,故市場未能掌握問題嚴重性,前財政部部長項懷誠更於8月時估計,地方債可能高達20萬億元。
今年4月,穆迪、惠譽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均發出警告,指問題隨時爆煲。
惠譽於4月份將中國的長期本幣債務評級由「AA-」下調至「A+」,更指如何「拆彈」,將考驗新一屆領導人智慧。
三中全會過後,惠譽聯席董事高俊杰接受訪問時指,全國地方債大約為16萬億元,但仍未能掌握影子銀行的規模,但認為若如外界普遍預料,是佔國民生產總值(GDP)的50%至60%左右,「仍然比我們A評級的中位數略高一點點。」相信未來若不出現大事件,不會進一步下調評級,「相信若中央政府能夠發債,換取多一點時間,有利解決問題。」
考核不再以GDP掛帥
對於三中全會公佈,建立事權及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惠譽認為,中央與地方財政有效分工,政府承擔了地方政府大部份的社保、醫療等必要支出,可令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稍稍喘定。而允許地方政府發債,有機會令地方政府於發債過程中,加強透明度,亦相信有利地方政府以更低息率借貸。
至於當中的重之中重,是中央明確提出,官員考核不再單以生產總值為依歸,反加大考量地方的失業率、產能平衡等多項因素,即改變以往「GDP掛帥的局面」。
高俊杰指︰「以往地方政府都是透過多借貸、多發展的方式,把GDP推高,造成很多產能過剩、債務高企的問題,但現在官員知道,中央不再光看GDP了,他們自身思維也要有變化,多考慮平行發展。」
雖然三中全會提出的方向,均受到市場的認同,加上承諾要設立地方債務數據庫,更令市場對問題有迹可尋。
然而,高俊杰卻認為,「究竟行不行,仍要看政府的執行能力。」畢竟改革,從來都是知易行難。
足本收睇《亂噏24》x 謝安琪;肥螳螂王晶接力上場!
周一至周五約定你《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