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民主撤資 - 盧先亞

好不主席:民主撤資 - 盧先亞

李先生的專訪,除了滔滔不絕、侃侃而談「人治」和「人質」的話題外,當然少不了要對最近甚囂塵上的撤資指控,也是先生口中「天方夜譚的笑話」還以「大反擊」。今年長和系先後宣佈放售超市業務,再而着手安排分拆港燈,據說集團旗下大型連鎖零售業務也在出售清單上,連帶內地為數不少的項目,總體交易可為集團套現逾千億元,如此大陣仗,亦難怪撤資之說不逕而走。

遷冊變敏感詞

雖然先生說:「別人說我怎樣怎樣,一般來說我不喜歡辯解,如果每天都是這樣辯來辯去,太疲倦了,不值得。」以先生日理萬機和算無遺策的本事,既是「不值得」的事理應束之高閣,現卻唔做唔得,足見「撤資」說法非同小可。而所謂對股東交代和謹慎投資不過門面話,最重要的還不是向北表態,集團由來沒有撤資意圖,自己且要信誓旦旦許下有生之年都不會遷冊的承諾。說到底,「遷冊」二字可是中港政治的一個重要敏感詞。
想當日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的風雨期間,隨着鐵娘子在人民大會堂跌一跤,幾近宣告香港篤定脫離殖民地身份,回歸祖國。英資大行頓失所依,大失所措,其中在港經營百年的怡和集團率先在1983年遷冊百慕達,之後更在香港的交易所除牌,並改去新加坡掛牌。身體力行無非向中共這個新宗主投下不信任的一票。再者1990年末,當時的匯豐大班浦偉士亦宣佈銀行會進行架構重組,並在倫敦成立控股公司,美其名為配合全球業務發展所需,實質也就是同樣變相遷冊回英國祖家,為未來難測的政治環境投保。如此張揚的存疑和否定所為,自又惹來黨報左舌的猛烈抨擊。
這些港人熟悉,甚或得(當日)民心的企業商家尚且如此,又怎教普羅市民心安。九七前大批大批的移民遠走他鄉,無非只求一本外國護照作最後的安命符,和公司遷冊的考量豈有分別。種種背向所為都成了香港光榮回歸道上的難堪景象,試問中央怎會對「撤資遷冊」這件事輕易放過,先生又怎會不明白其中道理。當然先生既為超級成功的商人,更加明白,與中共打交道,一旦人脈不在,政策亦自不再向己傾斜,過去唾手可得、予取予攜的壟斷優勢無以為繼,經營風險增加意味邊際利潤下降,即係賺得唔夠……盡!
怕這就是先生聲稱不過乃按形勢轉變的經營策略,和所謂投資組合重新優化安排。寧向高稅率、重視勞工權益並受集體談判權保障、消費者權益同樣重於一切、法治和民主制度彰顯的歐美先進市場擴大經營,加大投資,先生難道真的沒有一些啟示嗎?
有些事畢竟該要默默而幹,縱然不能宣諸於口。

盧先亞

足本收睇《亂噏24》x 謝安琪;肥螳螂王晶接力上場!
周一至周五約定你《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