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社會上很多談論關於「霸權」,好像世界上多了甚麼黑勢力似的,無端成功的商人也變成惡魔。但其實這是規模發展經長時間後的必然產物,用足球發展比擬也很容易令大家明白。
資深球迷會記得,六、七及八十年代歐洲3大盃賽經常由很多不同球會奪冠,但經幾十年的發展精英球會不斷壯大,加上資源及經濟元素越來越向列強及精英靠壟,這些大球會慢慢發展成現時的超級豪門。大家看,現時中小型球會能成為歐洲冠軍的機會接近沒可能,這算是壟斷嗎?另中小型球會的生存也越來越微妙。除此,近代大家也會發現超級球會為保自身利益而組成G14般的組織,甚至想組成歐洲超級聯賽,她們是惡魔嗎?
很多球類都有資源或注意力靠向頂尖,例如乒乓球及羽毛球,現時連中國的精英球員也知道要成為奧運單打冠軍才最有市場價值,而當中,乒乓球世界盃又或類似羽毛球全英賽的影響力已是今非昔比了。網球也一樣,250分的巡迴賽爭取到的資源越來越難,1,000分的比賽及大滿貫比賽才是焦點。
賽車界也如是,即使在一級方程式資源也是高度集中在大車隊,而另一方面,行外人聽到可能會較驚訝是,其實只有幾位車手是單純的受薪車手,例如艾朗素、拉高倫、維特爾及咸姆頓等,其餘不少都是帶着贊助商投效車隊。
如果以現時這種氣氛,那體壇到處都是「惡魔」,或許資源不平衡確令大家生活並不好受,但這種發展接近是所有行業的必然發展,問題是管理者怎樣盡量利用有限資源照顧各方。
何輝
廣東省體育台體育評述員
足本收睇《亂噏24》謝安琪;肥螳螂王晶接力上場!
周一至周五約定你《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