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美國人Harry Abbott向啟德投資公司租用了一部份填海土地,開辦飛行學校。
1925年:啟德有首次飛行紀錄。
1927年:政府購入啟德土地。
1930年:機場基本工程完成。
1935年:首座指揮塔和飛機庫落成。
1936年:首間商業航空公司Imperial Airways(英國航空前身)提供來往香港的客運服務。
1939年:首條正規跑道落成(457米),位於現時新蒲崗一帶。
1958年:政府決定將啟德發展成國際機場,填海建造新的跑道(2,194米),從九龍灣至維多利亞港。
1970年:為應付新一代大型噴射客機而擴建跑道(2,541米)。
1975年:再度填海擴建跑道(3,390米)。
花園城市落空
曾經世界聞名的危險跑道搬到赤鱲角,跑道同樣是伸出海面,周遭風景卻由樓海變成海天一色。香港寸金尺土,臨海地段是如此的珍貴,「海岸」、「灣畔」也成了讓樓盤升呢的命名,卻較少使用「濱」字。上海灘英文名The Bund歷盡百年繁華,原來香港也曾有個Kai Tak Bund「啟德濱」,這就是啟德機場的地皮。由何啟爵士和區德合組的啟德公司入紙申請於九龍灣海皮填海發展,1916年開展的填海計劃,得出的120英畝新地皮,以二人合組的啟德公司來命名,用以發展花園城市住宅區。可惜二人先後去世,公司倒閉,啟德濱變成爛尾樓盤,其後政府徵用這一大幅空置土地用作機場用途,1927年12月,政府正式以1,007,250元購入啟德地皮。從1925年首次飛行紀錄,到98年機場告別,啟德變身為一個大型市區發展計劃的名稱,成為起動九龍東的一部份,包括興建啟德體育城、都會公園、國際郵輪碼頭、酒店、住宅、商業及娛樂等核心建築項目,總規劃面積達328公頃,整個計劃預計耗資1,000億,比花園城市住宅區的名字響亮。15年應該修成正果?啟德至今仍是空地一片,僅建了啟晴邨、德朗邨和國際郵輪碼頭,新建築與舊機場唯一的連繫,可能只是啟晴邨的公共空間設計,昔日飛機劃過民居的情景,成為最佳的裝置藝術。舊照裏拍啟德、飛機,必有獅子山。15年改變的,是高樓拔起,在某些角度,有高樓比獅子山的山脊線還要高,這當然是錯覺,但曾經引以為傲的山脊線,漸漸被高樓的天際線所遮掩,實屬遺憾。
James的珍藏剪報裏,有一篇是1958年機場擴建後,傳媒廣泛報道港督親乘英軍直升機,衝過絲帶為新跑道作開幕剪綵。昔日航班降落啟德,必須貼近民居低飛,臨降落一刻,飛機在跑道上空急轉彎,看着也覺驚險,幸運地沒有嚴重事故發生,簡直是奇蹟。以座標命名為13/31的跑道,升降都是對機師的技術考驗,一起飛即要急起以免直接撞向魔鬼山,James說:「當飛機抵港時,須在格仔山轉彎才能順利降落。」紅白格仔在新機場興建後失去原有導航功能,轉為灰色,這個著名的拍攝飛機升降、拍拖賞景的景點,也漸漸被市民淡忘。即使不是飛機、機場迷,仍有不少老香港記得的一幕,便是飛機升降時,需要把清水灣道(今彩虹道一段)的車輛截停,飛機降落了,看守交通燈的人便轉回綠燈讓汽車行走,那時往返九龍城與尖沙嘴路線的5號巴士就經常被截停。啟德機場興建的獨特曲線入場照明系統,是世界獨一無二及首創的:「還有在屋頂安裝導航燈,沿屋頂導航,令九龍城區變得有趣。」1959年跑道燈光系統啟用,九龍城居民自此晚間也聽到飛機噪音,1998年7月6日1時17分,民航處處長施高理以「Goodbye Kai Tak, and thank you!」作告別之話。啟德靜默了,九龍城亦然。
足本收睇《亂噏24》謝安琪;肥螳螂王晶接力上場!
周一至周五約定你《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