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機場最後一夜,有乘搭最後航班返港的乘客說:「希望機場搬了,香港明天會更好。」由首有民航機升降至搬遷,它陪伴港人73年,15年後的今天依然是一片荒地。由當初爛尾樓盤到起動九龍東,啟德機場地皮書寫了香港一個年代。最近一個展覽,再牽扯出似已久遠的情懷,比Norman Foster的赤鱲角機場更「築」動心靈。
記者:邵超
攝影:林栢鈞、陳盛臣、舊照由吳邦謀提供
模特兒:Pamela Cheung @ W Branding
不能復刻的時代
機場每一個場景、建築,港人記憶猶新,記載着悲歡離合、城市的發展和歷史。著名航空歷史圖片收藏家吳邦謀(James)昔日常到九龍城住宅天台拍「大鳥」,機場搬了便漸漸沒勁。「現在二號客運大樓建築很美,但周遭空曠一片,欠缺震撼感。」在菲林年代,James與其他攝影學會、業餘發燒友,都上過天台,一筒菲林36張,曬出來才知道結果:「效果靚,滿足感很大。」吳從不因拍照而廣交朋友,但同道中人分享照片是常事,在九龍城小館子吃飯,成為很多攝影愛好者的集體回憶。由長春社古物古蹟資源中心舉辦的啟德展覽,人情藏於共100張珍貴照片及相關物品裏,James希望可以勾起參觀人士重聚啟德的情懷。「早年飛機票昂貴,IDD電話費昂貴,出國留學或工作一別就是數年,所以送機老老幼幼隆而重之,如今可能送至港鐵站便止步。」啟德的人情味注定屬於一個特定的時代,不能復刻。展覽桌上一張1949年的國泰航空宣傳單張上,雲高華(溫哥華)往返香港的機票價錢是1,306.8元,並非一般人可以負擔。那年代旅遊還未流行,乘飛機送贈的旅行袋,居然是身份象徵。「流行上學拿泛美航空的旅行袋當書包,滿足虛榮感。」James依然津津樂道。
甫入展場抬頭便看到一個巨大的航班顯示牌,才醒覺啟德的回憶,也少不得這個翻滾迅速的航班顯示牌,滴滴答答響聲伴隨着送機、接機的畫面,自然在腦裏迴盪。展覽統籌梁梓豪說起一件九龍城街坊的趣事:「街坊長年聽慣飛機噪音,機場搬後太靜,反而患了耳鳴。」還記得九龍城及九龍塘的學校在九十年代一律安裝雙層玻璃以作隔音,當然隔絕不了,飛機聲音似遠還近在課室裏飄蕩,在九龍城念書的模特兒Pamela,憶起當年每有飛機經過,老師便停頓下來暫停講課。
《重聚啟德——啟德機場歷史圖片展覽》
展期:即日至2014年1月18日
地點:西營盤西邊街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開放時間:10am-1pm/2pm-6pm(星期二至六,公眾假期休息)
網址: http://www.cache.org.hk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