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房屋署署長栢志高表示當局無意改變十八歲可申請公屋的資格,但會研究專上或以上學歷的申請個案扣分。
近年來,在樓價持續高升而薪酬不斷「下流」的雙重夾擊下,越來越多高學歷年輕人置業夢碎,加入申請公屋行列。必須承認,在很多公眾看來,大專生擁有相對較高的學歷,故此他們不應被視作社會弱勢的一群,而公共房屋作為珍貴的社會資源,優先編配予真正有需要的低學歷、低工資等的弱勢社群,應該是無可厚非的。
公共房屋作為政府扶持弱勢群體的重要工具,對維護民生和社會穩定均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事實上,參看香港公屋的發展歷史,在早期的時候公屋確實只是用於救濟缺乏居所的貧苦人士。但到了70年代之後,隨着政府推出居屋等資助房屋,一條明確的住房階梯(公屋—居屋—私樓)逐步搭建成形後,公屋已經從原本緊急救濟的角色轉變為扶持弱勢群體,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工具。
特區政府已經在2011年宣佈復建居屋,在恢復住房三級階梯的情況下,經濟條件暫時難以承擔私樓的年輕人申請公屋,在獲得較低住房成本保障的扶持下積極發展事業和積蓄個人財富,進而退還公屋單位轉購居屋或最終能夠脫離公共保障入住私樓,這應該是一條合理的,可靠的,而又能給予年輕人明確目標和希望的住房流動之路。
尖銳的問題還在於,十年前董建華政府推出副學士和自資學位課程,鼓勵年輕人接受大專教育。但十年過後專上學生不但未見「吃香」,反倒在接受公共資源的保障上還要遭受削弱,變成兩頭不到岸的新生代夾心階層。
根據大專聯校的數據顯示,今年三至五月份大學畢業生的月薪中位數約為1.1萬元,但根據政府統計處提供的資料,受惠於最低工資調整,兩更制的保安員平均薪酬約為9,400元,學歷要求不高的保安員在薪酬上明顯已經追貼大學生,甚至可能已經超越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等大專生。
大專扣分制若然一旦推出,這無疑讓年輕人感受到政府在制訂政策時是「過河拆橋」、無情無義,繼而進一步激化「八十後」、「九十後」對政府的不滿和敵視。
扣分制也會同時向社會發放變相的「讀書無用論」。當然,擁有高學歷是否就等於有「錢途」,這還要視乎勞動市場的實際情況,例如市場對高學歷勞工是否缺乏?市場在勞工待遇方面是否顯得友善?社會的經濟發展是否持續繁榮和多元等等。但無可否定的一點就是,推廣專上教育對於提升社會人口的質素和整體競爭力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甚麼近年來不少發達國家不斷提高大專院校的取錄額的原因。
香港是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城市之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若果只有很低比例的大專學歷人口,這對於本地的競爭力就會造成嚴重的制約,不利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
當下各國政府都在以各種的政策鼓勵更多的年輕人修讀專上課程,如果房屋署就大專生申請公屋實行扣分,這豈非是倒行逆施,鼓勵年輕人放棄學習?這樣的政策不但和政府當下鼓勵市民「終身學習」的理念相悖,同時也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馳,最終嚴重影響香港勞動人口的競爭力和經濟的長遠發展。
根深柢固的地產霸權和長期的高地價政策,造成了香港當前異常嚴重的房屋問題。這是公屋輪候冊上的名單不斷刷新紀錄(當下已突破23萬)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大專生申請公屋。
有見及此,政府應該以誠意解決房屋問題的根本(增建公屋數量),而不是祭出「扣分制」這些伎倆來激化現有的社會矛盾。
陸炳峰
自由撰稿人
足本收睇《亂噏24》謝安琪;肥螳螂王晶接力上場!
周一至周五約定你《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