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商務部公佈,今年十一黃金周,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按年增加13.6%。本地三間餐飲股先後公佈中期業績,當中拓展內地市場策略成致勝關鍵。其實,現時要擴大本地客戶群並非易事,加上成本攀升,必須加價遷舖,才能保住盈利空間,故餐飲業致力把品牌及經營模式帶進內地,方為上策。
翠華業績跑贏快餐股
翠華(1314)無論於收入及盈利,皆錄得雙位數增長,主因走高端茶餐廳路線,可供客人聚會聊天,相當具吸引力。期內,翠華內地業務收入翻倍,且主攻消費力較高的一線城市,其貢獻收入比例由去年的16.5%,升至今年22.9%,帶動期內純利大升32%,毛利率則微升至69.8%。隨着翠華首個中央廚房於6月開始營運,進一步提升食物加工效率,加上翠華擬於本年度在中港分別增開5間及4間分店,相信業務仍處擴張期,可望跑贏同業。
相反,大快活(052)的快餐菜式,不符合多數內地人口味,只在廣東一線城市的反應較理想,導致內地收入錄得倒退,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其本港同店銷售按年增長6%,表現不算理想。與大快活經營模式相近的大家樂(341),期內內地收入僅增長14%之餘,整體收入及盈利皆取得單位數增長,反映快餐股的增長高峯期已過。
兩間「大」字頭快餐店相比,大家樂走多品牌路線,能將客戶基礎群擴闊,業務相對穩健,加上派息比率維持約七至九成,資金需求壓力不大,仍不失為收息之選。
黃敏碩 康宏証券及資產管理董事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http://[email protected]
足本收睇《亂噏24》x 謝安琪;肥螳螂王晶接力上場!
周一至周五約定你《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