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造胸圍 - 陳曉蕾

自己造胸圍 - 陳曉蕾

朋友楊寶熙傳來相片,是一個手縫的胸圍!那胸圍沒有鐵絲、沒有厚墊,只是一塊布,一條帶子掛在頸部,背部用鈕扣鬆鬆扣起:「我的瑜伽老師在印度看見這款胸圍,很喜歡,於是帶回香港找人縫製。」
寶熙用了差不多兩年,最近廣發電郵,邀請朋友們訂購:「我非常非常推介,特別是夏天和做運動的時候,非常舒服,用過之後,完全不想再用常規商業性那種。」她特意不用「傳統」這個詞,因為她覺得市面在賣的胸圍,根本不是「傳統」的,而是商人不斷推銷出來的瘋狂產品。
例如「睡覺胸圍」──睡覺時為甚麼要戴胸圍呢?
一個內衣網頁寫着這「鐵則」:「睡覺時戴胸圍才是正確的做法,因為這樣有助固定胸部的位置。」重複又重複地強調,沒有胸圍固定胸部,就會晃動,搖多兩搖就會下垂:「若支撐着乳房的韌帶一度斷裂,就不能回復原狀。」韌帶斷裂?韌帶斷裂一般是因為動作超出關節活動範圍,往往還有扭傷和骨折,只是走路、睡覺、用電腦,怎麼可能會把胸部的韌帶撕裂?
網頁還指睡覺時不宜穿戴白天那種緊貼身形的胸圍,應選擇一些能適度支撐胸部,例如Sleeping Bra、Sports Bra。還有,「一回家就脫掉胸圍也不是一個好習慣啊。」因為在家活動,動作會比睡覺更大,如果不想一回家就換上Sleeping Bra,可以選擇一些款式可愛的三角胸圍。
所以呢,出門要用緊貼身形的胸圍、回家要換上可愛的三角胸圍、做運動要戴Sports Bra、睡覺要戴Sleeping Bra,別忘了為了配襯衣服要戴不同的胸圍:Deep V、無帶、無縫、隱形……聽到錢銀的噹噹聲嗎?
醫生不斷對胸圍提出質疑。除了近期法國貝桑松大學的運動科學家魯永教授(Jean-Denis Rouillon)用了十五年時間,追蹤研究130名女性的胸部變化,形容胸圍只是「虛假必需品」:「無論由醫學角度、生理學角度,還是解剖學角度看,讓乳房反抗地心吸力,不但毫無好處,而且正好相反,戴胸圍只會令乳房更加鬆弛下垂。」香港郭詠觀醫生亦曾在報章撰文,引述有幾份跟進多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戴了胸圍反而令乳房更鬆弛:「研究人員的解釋是,當婦女戴上胸圍時,支撐着乳房的韌帶不再需要活動而變得軟弱,當婦女除下胸圍時,乳房便鬆弛得較厲害。」

脊骨神經科醫生陸嘉寶向記者表示,長期戴胸圍會對胸骨造成壓力,可令脊骨錯位,而胸椎骨附近有大量神經線,通向心肺腎等器官,若胸圍緊箍身體,可能會影響器官功能。心臟科專科醫生梁達智亦說有病人因為佩戴過緊的胸圍,而令胸骨發炎,引致心口痛而求診。
換言之,就算戴「對」的胸圍,都未必可以防止下垂,戴「錯」胸圍卻大件事。但胸圍其實很難找到合身,兩邊乳房並不一定對稱,而且每月經期,乳房都有變化。
然而就像高跟鞋,不用專家開聲,每一個女人都知道高跟鞋不健康,依然買完又買。戴胸圍是為了更大更挺,誰不知道把兩團肉拚命壓在一起,一定比自然晃動更影響乳房?但擠出那條是「事業線」啊!
要參與這場「遊戲」,就不能拋開胸圍,但上岸的姐妹們,也不見得可以完全不戴:「不戴胸圍出街,始終有人眼望望。」楊寶熙介紹的手縫胸圍,就是最基本的遮蔽,坦白說,是應付社會壓力,多過是身體需要,總好過大熱天穿冷背心。
我剛拿到樣本,手縫胸圍雖然只有薄薄的兩層布,但有仔細的胸線,側邊可開口加入墊子。穿起來更像是小肚兜,背部的帶子鬆鬆地有兩個位可扣鈕,本來擔心會包不住,但原來市面的胸圍是束起,戴得不好會把肉擠出來,但鬆身的設計只是圍起,不包就不「漏」。
一個八十元,尺寸有大中細三個碼,頸部帶子要自己縫起來──好處是根據自己的身體量度,缺點也是要動手,另一個朋友收到這胸圍幾個星期,就是因為沒空拿針線,一直沒戴過。
寶熙說有些朋友看到樣本,就可以自己縫出來,這次是找到一位失業的朋友幫大家去縫紉,她開玩笑:「有朋友戲稱這是CSB:Community Supported BRA!」她多年來在香港推動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區支援農耕),讓市民認識農夫,承諾長期買菜。透過訂購這胸圍,也是支持裁縫朋友的生計。

醫生指出,佩戴過緊的胸圍,可能會影響器官功能。

Profile:

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