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定義究竟是什麼?這兩天網絡廣傳的星級示範,似乎是「甲自爆和大學女生牽手,乙就要曬與同等資歷異性交往」,難怪唯恐天下不亂的圍觀者要不就平行剪接《斷背山》的兩對鴛鴦四張床,要不就陰陰嘴笑着引述亦舒女士名言「人們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又是另一些人」。最令人感動的,是曾經被李安相中特邀演出《色,戒》的一位,對獨具慧眼的恩師念念不忘,選女友專誠以《囍宴》作榜樣,胸脯長不出比美趙文瑄的毛髮不要緊,摟着拍照的美人七分似同妻樣板金素梅就可以了。
在這種大愛同盟的日子,專欄可巧提起《他是我的朋友》,真謝謝幸運之神眷顧,讓冷門題材攀上熱鬧的車邊。這首歌唱過的人不少,我第一次聽見,是收在卜戴倫《Bootleg Series》第一至三輯的早期現場錄音,後來他的自傳《編年史》文字版大賣,趁勢推出同名導讀唱片,方才認識更原始的Dave Van Ronk版本。六十年代初民歌登上殿堂,自創新曲尚未成為風氣,許多被傳唱的作品都是名副其實的口水歌,受Jack Kerouac《在路上》啟發的美國年輕人四出流浪,沿途聽到來歷不明的藍調如獲至寶,經草根藝人口傳口相授,帶到紐約格林威治村。《他是我的朋友》便是這樣的個案,後來作者一欄被填上戴倫的名字,純粹以訛傳訛。現在它有兩個派別,旋律一模一樣,歌詞也大同小異,除了其中一段:Van Ronk和戴倫他們唱的是「他在路上死去」,以Roger McGuinn為首的一幫則改為「他死於達拉斯城」,光明正大騎劫進甘迺迪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