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政策推行生死教育 死亡質素排名 香港低過台灣

無政策推行生死教育 
死亡質素排名 香港低過台灣

【吾生悟死系列之三】
【本報訊】生活質素談得多,有否想過提升死亡質素?《經濟學人智庫》曾將台灣的死亡質素排亞洲區第一,本港只排第三。本地學者指,台灣由小學階段已提供生死教育課程,讓孩子從小學習面對死亡;反觀本港,沒有具體政策推行生死教育,志願團體靠各自資源提供相關課程或死亡預備班。學者認為,本港應更主動推動生死教育,讓港人「有好死」時,也活得更好。
記者:彭美芳 陳凱迎

已喪失親人的小朋友,透過畫圖表達哀傷心情。贐明會提供圖片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陳麗雲從事生死教育20年,按其觀察,社會對死亡的討論增加,但大眾始終抗拒將生與死拉得太近。她指,死亡牽涉公共政策問題,政府有責任研究相關措施的可持續性,「排個(遺體火化)爐都要兩至三個禮拜,科技上係咪有空間改善呢?政府要諗多好多可能性」。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陳麗雲(右)指,認識死亡才能活得更好。何家達攝

台學生每年12周談生死

《經濟學人智庫》2010年比較40個國家和地區的善終服務資料,英國排首名,台灣和新加坡分別排14及18,香港則排20。細看評分指標,本港服務質素排名比台灣及新加坡高,但在政府醫療服務政策、善終服務病人可使用率及公共財政支持等指標,本港排名低於另外兩地。
「反映咗本港提供嘅善終服務質素係好,但就欠缺政府政策參與。」該學系副教授周燕雯說。她以台灣為例,當地將善終服務納入全民健康保險內,當地人接受舒緩治療由政府找數;教育部門也規定小學至中學連續9年,每年有12周的指定課程談生論死。

小朋友透過玩具表達曾面對死亡的經驗。

港僅靠非牟利組織推動

港府無政策推動生死教育,更遑論撥款支持。本港不少非牟利組織須申請慈善基金,推動生死教育,如華永會09年至今資助65個有關生死教育項目,撥款近1,000萬元。賽馬會由05年起贊助支援末期病人及喪親者的贐明會、06年贊助港大2,000萬元推行公眾生死教育及近期的「破忌談死」講座;公益金在2010至2016年,贊助五所社福機構,合共約1,200萬元。
贐明會中心主任黃志安指,現時由至少三個慈善基金應付每年約130萬元開支,資金有限,有數十名求助者在輪候冊上,最少等候約三個月才能接受輔導。聖雅各福群會「後顧無憂」負責人岑智榮指,每年約需100萬元經費,靠籌款及申請基金支持。周燕雯認為,本港應仿效台灣,由政府牽頭推動生死教育,「人冇諗過死,唔識珍惜同反思生命嘅意義」。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