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原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所以世界有了光。入夜,整個天台花園亮起粉紅為主調的燈飾,從煩囂的商場裏闖進這迷幻國度,眼球來不及適應有點暈眩,穿過閃亮的旋轉木馬,走進巴洛克風格的圓拱長廊,我仰臉,混沌的心也給亮起來。而一顆又一顆小燈泡,集結起來更燃亮了燈飾大師Cesario De Cagna整個家族。
記者:陳芷慧
攝影:陳永威
眼前的藝術燈飾是由被譽為意大利「愛迪生」之稱的燈飾建築鬼才Cesario De Cagna以及其大兒子Giuseppe所設計。兒子Giuseppe說:「自小爸爸常說惟有光能穿越時空,從歷史走到現在,為要給人帶來夢想。建築、燈、藝術的結合,成了一首甜詩。」Cagna家族要由爺爺一代開始說起。爺爺1905年出生,十來歲便在一間燈廠打工,到30年代初,經濟大衰退,生意不好,僱主心灰意冷,爺爺卻滿懷信心,用辛苦儲來的血汗錢買下公司。「爺爺深信,有光,就有希望。」
由小鎮走向世界
60年代,歐洲經濟發展迅速,公司業務突飛猛進,燈,亦更大量被用於粉飾上,伴隨Cesario和爸爸的信心,非一般的璀璨,燃亮意大利的小鎮。「1965年,爸爸是全個歐洲首位以搭建出來的電燈裝置,飾亮小鎮的人。」Giuseppe說起爸爸,總是打從心底欣賞,「他的創意無人能及,單是一張白紙,就能把整個未來繪出來。」
經歷過世界大戰的人,是不幸,也是幸運。幸運的是,他們在煎熬中,不是燃亮,而是不斷燃燒生命,在水深火熱中燃起盼望,因此,他們的腦裏有一幅未來的高清圖。爸爸Cesario說:「我要將這光帶到全世界直至地極。」因為這個崇高的理想,Cesario四位兒子Giuseppe、Ermes、Boris及 Herry為體內流着家族的血而驕傲。「做燈飾,就像與生俱來的本能。」Giuseppe道出自己的使命。
80年代,De Cagna家族的光越發旺盛,地球的另一邊,似乎也嗅到人心燒旺的氣味。1987年他們將巨型燈飾帶到美國德州,不僅是公司本身,更是家族發展的轉捩點。Giuseppe:「以往我們終日躲在意大利南部Lecce小鎮,全都是小屋、羊腸小徑,鄰居都是相熟的。來到美國才見識到何謂大城市,令我震憾。」他震撼,別人也震撼。「美國人好奇地問,怎麼高大的支架不會倒下來?我反問:『你們NASA登上月球也可以,這些小燈飾算是甚麼?』」
自從德州工程後,De Cagna有了名氣,其他國家也開始邀請他們做燈飾,最經典的是巴黎鐵塔燈飾,他們為能夠亮起著名地標而驕傲。但數到最難忘的項目,必然是受到北韓的邀請。「收到這邀請消息,是十分鐘腦海一片空白,興奮得難以置信。北韓領袖對我們意大利人像貴賓一樣,可惜他們沒有民主,限制很多,未能了解到北韓的風土人情。」
自行研發慳電膽
愛發問的愛迪生被老師厭惡,結果只受了三個月教育,能夠發明電燈全賴母親鼓勵多做實驗。被稱為愛迪生二世的Cesario,都是跟父親學習,成為首位燈飾大師,觀察歐洲建築,將巴洛克風格融入燈飾。至於Giuseppe,中學畢業後沒有修讀科研和設計,同樣跟着父親的教導,創出最出色的慳電膽飾燈泡。「起初我們採用著名慳電膽公司Osram的慳電膽,但效果不理想,我向他們反映,希望對方可做另一批貨辦,可惜8個月仍未有回音。於是,我決定自己研發,找來一位技工,他從前負責維修電視機,所以精於調製不同顏色!結果,不出3個月,我們便研發成功。」Giuseppe研發的LED燈「零發熱」,更能節省90%電。今次,Cesario及Giuseppe把家鄉的教堂以十萬顆燈帶來香港,以最獨特的粉紅作主調。「粉紅色是最難調的顏色,比紅藍綠難得多。」Giuseppe用手觸碰燈泡,對了,不會燙傷的哩!他補充:「現在我略嫌燈飾有點沉悶,因此加入不同節奏的閃爍效果、立體投射等。」即使全球經濟不景,他坦言無損公司生意,「特別是臨近聖誕,人總要享樂一番,燈飾給予人們希望,繼續前進。因為光,象徵智慧、愛、希望。」但你不知,Giuseppe其中一位兄弟是在聖誕節過世的,從此家裏不再慶祝聖誕。不過,正如聖經上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得着生命的光。」
聖誕將至,香港的夜,又將更璀璨。這裏有閃爍的蒼穹,發光的旋轉木馬,是夢幻世界中的歐洲,造夢者是意大利的燈飾建築巨匠De Cagna家族。他們首次將作品帶來香港,Giuseppe De Cagna:「我設計了意大利南部小鎮Lecce的教堂、圓拱長廊和台栢河畔的燈飾景致。」
Starlight Romance光是浪漫
日期:即日至2014年1月5日
地點:沙田新城市廣場1期7樓戶外星光花園
入場:免費
創造夢幻
燈光說故事
閃爍七百年
15世紀開始,天主教每年會舉行為期10天的主保節,其間會在木頭上燃點油燈,伴隨主保在城市中巡遊,燈火開始用於慶典之上,後來煤油燈取代油燈,數百年後,演變至今天的璀璨多采。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