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在大陸某地區的工廠,有老闆提出,每個員工可以向公司存入三萬人民幣,年息廿厘。
這個消息可以有許多解讀。大陸錢荒仍然存在,尤其在地區層面的民企,資金環境仍然緊絀。銀行打開門口做生意,本來價高者得,廠商願意出年息廿厘,這樣的生意沒有理由不做。偏偏銀行就是不可以「利息市場化」;借貸利率有上限,拆出資金的利息,未能反映通脹和各種風險因素,最終只有兩類人可以成功借得到錢:有關係的和有抵押的。
純粹從資訊不對稱的角度看,借錢予有關係的人,理論上可以減低部份風險的成本。當然,從宏觀角度看,這種經濟結構,不利促進社會上流,也肯定不是分配資源的最有效方法。這是政治影響經濟再反饋到政治結構的一個例證。
至於銀行傾向貸款予有抵押品的人,道理上也大致相同。不過,當國債和不動產,漸漸成為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表裏最主要質量,資產價格的上升,也成為了信貸擴張的動力,大大小小的泡沫,都是這樣形成。投機性社會,雖然偶爾會造就幾個白手興家的少年股神,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泡沫的財富轉移,都是劫貧濟富。
抱懷疑的目光,難免會覺得這些高息向員工借錢的廠家,好像有甚麼不軌企圖。可是,據了解許多工人還是心思思想每個月多賺五百。從另一角度看,廠家多了流動資金員工多了收入,一家便宜兩家着。事實上,廠家要定上限三萬,應該是怕員工存款太多,他付不起那麼多利息。
要是過得了這一關,說不定這個案例要寫入未來MBA的教科書,講怎樣與員工分成,激勵士氣。否則,這就是文化研究系討論資本家剝削工人的鐵證。現在這一刻,我們只可以說,各種的限制和扭曲,最終只會令社會上流更難,低下層的境況也更艱難。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