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訪港三天,高明地沒擺出京官的氣燄架勢,也沒痛斥泛民居心叵測,沒大罵佔中勾結美帝,姿態上很平和冷靜地,跟香港「各界」解釋了政改的相關「法律問題」。李飛的公關手段比喬曉陽柔軟,但實際上,他已說明了北京對政改極為強硬的立場,甚至說得比喬曉陽還白。
曾鈺成昨日說,李飛在港期間的講話,不是要肯定或否定某個方案,也沒有定出新的框架,「佢只係指出球場條界喺邊度,條界一早喺度,等大家落場踢波,知道條界喺邊。」借用曾鈺成的比方,但實情卻是:明明說好了讓香港人落場踢足球,李飛卻給香港人劃了籃球場的界線。劃界的關鍵詞包括「機構提名」、「集體意志」。
李飛上周四抵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跟他會談後還說,政改沒有大家擔心的框架,唯一框架是《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決定。但隨後幾天,李飛的講話,除重申今年初喬曉陽提出「愛國愛港,不對抗中央」的特首條件外,更提出2017年特首候選人須反映提名委員會的「集體意志」,由提委會以「機構提名」方式產生。這些與「愛國愛港,不對抗中央」一樣,都是《基本法》沒有的東西。
過去兩屆特首選舉,泛民候選人都能取得足夠提名入閘,但大家都明白,在北京完全掌控的小圈子制度下,他們當然無法當選。但2017年卻是要讓香港選民普選特首,北京為確保普選誕生的特首只能是信得過的人選,因此要在提名程序着手,設計篩選機制,把北京不容入閘的人選(例如余若薇)篩走。
李飛日前「宣旨」,《基本法》45條是以「提名委員會」作主詞,而非「提名委員會的成員」,因此提委會是要作整體「機構提名」,體現提委會的集體意志。至於集體意志是否意味過半數委員提名,李飛以這是「一般理解」回應。
李飛已說明提委會與現在的選舉委員會「八九不離十」,顯示小圈子性質不變。李飛的言論等同否定公民提名的可能已不在話下,他提出的機構提名與集體意志,隨時可演繹為要求參選者取得過半委員提名,甚至每個界別都要取得過半提名,才可入閘。雖然,候選人上限或是否全票制等還留白,但余若薇之類的人物應沒可能入閘,香港人也只能在北京篩出來的候選人之間,一人一票選特首。
對於李飛的言論,有泛民人士說不等如否定公民提名,或認為比喬曉陽鬆動,甚至附和說踢足球也有界線,出界就不是踢足球了。他們這樣說,也許是天真,也許是基於策略考慮,但足球場是有國際認可規格的,給你籃球場踢足球,你接受嗎?現在,事實已擺在眼前,就看香港人如何回應了。
陳沛敏
記者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