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強話,有阿叻出現的節目,必會變為業餘、不認真,和像馬戲團。但提起利舞臺,阿姐汪明荃說:「香港很少這種歐陸式劇院,在裏面演出還是看戲,都很氣派。只有歐西著名歌手,最頂尖的人才能踏上利舞臺,代表高水準。」
20年代以後,去利舞臺看大戲,是富豪最顯身份的文化活動。1957年,任劍輝及白雪仙的仙鳳鳴劇團,新馬師曾、紅線女、薛覺先都是台上常客。那些年,香港人的英文程度比今日還好,卻只有利舞臺才可看到外國歌星演出,如華星於73年邀請樂隊Santana來表演,還有Andy Williams、Sammi Davis等;75年,歐陽菲菲從日本帶來18人樂隊,創下台灣歌手在利舞臺連開三場演唱會的紀錄,連阿姐都話:「當年都好轟動㗎!」
1980年,已紅透半邊天的她,受邀在利舞臺舉辦首場演唱會,83年8月,才跟林家聲學了半年粵劇,便結同師傅,初踩台板演《天仙配》,阿姐回憶起來就是:「驚囉!驚到死呀!」粵劇初哥,「膽敢」配大老倌林家聲踩上利舞臺?粵劇中人都吵得沸沸揚揚。阿姐:「大樓的廣告板,七仙女在上面,整個波斯富街都看到,當時都很轟動……嘥氣!你都未見過,想像不到啦!」當年看一場林家聲主演的粵劇,票價大抵80元,這場《天仙配》升到200元,吸引大批阿姐的年輕影迷,擴闊了看粵劇的年齡層。
阿姐:到處都像IFC
1991年利舞臺拆卸,變成利舞臺廣場。今日年輕人講起利舞臺,或只想起無印、UNIQLO。阿姐:「我仍然感覺好浪費。」舊日的戲院樓底好高,改成多層大商場,舖租好和味。阿姐:「除了新光戲院,時至今日,香港都未有一個像樣的演粵劇的場地。我明白你不能干涉私人物業的用途,但其實可以做得好一點,像昔日我拍《京華春夢》的景賢里,都是私人物業,政府經過多番爭取才得以保留下來。也比商場沒了利舞臺的特色、到處都像IFC好。」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