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出路 - 陳曉蕾

玻璃的出路 - 陳曉蕾

鄰居酗酒,日間睡覺,夜裏便像幽靈一樣走出村口士多買酒。他買的是燒酒,幾支帶回家,喝光了丟到對開的草地,鏗一聲,玻璃撞到石頭,碎開。連狗都知道不可以進這草地玩,因為全是玻璃碎。

現時玻璃的出路是打碎成玻璃沙再製成環保玻璃磚。

另一個鄰居剛執了一堆玻璃瓶出來,都是裝油的,不同味道的橄欖油、葡萄籽油、山茶油……全部油淋淋,很難再重用。我自己家裏也是一堆玻璃:米醋洗地、倒進洗衣機代替衣物柔順劑和消毒、替小狗抹身等等,每星期都會有一支空的醋瓶。還有定期開派對的鄰居,門前一堆葡萄酒樽,還有村民喜歡聚在一起的小館子,啤酒瓶每天以箱計的。
收買佬的小貨車不時開進村裏,報紙、鋁罐、各種各樣的廢鐵,都有村民細細執了來賣,惟獨這些玻璃,沒人看一眼。
每一天,全香港平均有五百萬個750毫升的玻璃瓶被送去堆填區,總重量達到250公噸,是填堆區接收的廢物總量3%。這些玻璃瓶,接近三分之二都是裝酒的:啤酒樽、紅酒樽、米酒樽等,三分一是食物和醬料,例如花生醬、豉油樽等,大約十分一是裝汽水等非酒精的飲品。

以循環再用來說,回收玻璃比金屬、紙張都有效,一張最完美的白紙,溶掉變再造紙,最理想的情況也只會得到八成的面積,所以一張紙最多只可以再造四次。金屬熔掉也會有虧損,但玻璃可以100%回收,多少重量的玻璃,理論上是能夠完完整整再造。
然而談及回收的成本,玻璃卻慘不忍睹,又重,又易碎,汽水公司已經花不起人手一個個回收清潔消毒再用,燒熔會耗用大量能源,把玻璃打碎製作的「環保磚」多年來又沒法打開市場。在香港收玻璃的機構,大多是非牟利組織,不時「呻到樹葉落」。
政府在今年二月推出《飲品玻璃樽生產者責任計劃》諮詢,為期三個月的諮詢期結束,今個星期終於提出新的建議:要收錢,對象是向本地市場供應玻璃樽裝飲品的製造商、進口商、分銷商,政府要求這些供應商註冊,定期交報告,再繳付循環再造費用,價錢目前建議是每一公升一元。
未來,亦會有三個回收商收玻璃,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估計,為了達到政府要求的回收目標(每日只是37噸!),也許會向市民提供誘因:「可能每個玻璃瓶,可以象徵式給一點錢,不然市民怎有動力去回收?」如果「回樽」有錢,像我村子的士多,一定樂意搬出啤酒樽,開派對的鄰居、甚至酗酒鄰居,都有動力收集酒瓶。
計劃原本只限飲品玻璃瓶,但如果我肯把醋瓶子沖洗乾淨,也可以回收,鄰居的油瓶子,可能就比較困難。事實上,如果玻璃樽曾經載化妝品、藥物等,要用化學劑清洗,可能更影響環境。
  實行目前沒有時間表,回收商還得招標,但目標是在明年內全港可以有726個回收點,接觸到一半的人口。
有人給錢,有人回收,可是回到老問題:收來做甚麼?
這是香港回收行業其中一個困局,這城沒有了工業,回收的物資都沒有地方和人手去加工。像韓國有生產業,香港在2004年首個環保公園:青山灣老鼠洲兒童遊樂場,那些環保物料由韓國入口,香港自己的膠樽和玻璃卻丟去堆填區,卻要把韓國的「垃圾產品」運過來用!內地今年實施了「綠籬行動」,大陸產品傾倒來香港賣,淪為垃圾後卻沒法運去內地回收,只能硬塞堆填。

回收玻璃樽再造產品,是另一個課題。

多得建造業有工開,政府目前計劃把收集到的玻璃,盡量變成建築材料,除了環保地磚,還有地盤平整和填海工程的填料、排水沙層、水泥沙漿等。香港現在市面上,也有一些小型的碎玻璃機,每次只能碎一個玻璃瓶,製成的玻璃碎,可以代替河沙──如果我的村子有一部,村民混水泥時,可否用玻璃碎代替砂子?那也省卻回收的運輸。
飲品玻璃瓶是否不能變回食具?香港設計師林紀樺已經在內地的廠房生產出再造玻璃杯,採用的是黏合技術而非燒熔,並且加入木質纖維,加快日後棄置時的分解速度。這玻璃杯還特地設計成不同顏色,回收時就不用先行依照原本的顏色分類。

香港設計師林紀樺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