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輸入外勞幫到手定幫倒忙?蒙兆達:租金貴工人代罪

隔牆有耳:
輸入外勞幫到手定幫倒忙?
蒙兆達:租金貴工人代罪

【隔牆對論】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領導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上月底公佈諮詢文件,提出有意擴大輸入外勞,解決零售、飲食等行業的人手荒。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大呻業界缺人手過萬,高薪請人只會拖垮整個行業,嚇到投資者撤資;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反駁,政府政策失誤、地價高租金貴才是營商困難根源所在,本地工人絕不應成為代罪羔羊。 
記者:姚國雄 朱雋穎

記:《蘋果》記者  蒙: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

香港目前失業率約3.3%,基層行業如建築、零售、飲食、安老人手短缺,政府有意擴大輸入外勞解決問題,人口諮詢文件中顯示私營市場中有9.9%、即77,900個職位空缺。
記: 有指香港幾近全民就業,基層工種有工冇人做,你如何回應?
蒙: 睇番份人口政策文件就知,林鄭都 重點提到現時婦女勞動人口參與率僅49.6%,低過男性兩成,較其他已發展國家低一成,有50多萬婦女嘅潛在勞動力可供調配。上月有社區組織做研究,四成婦女、即約20萬人表示若有合適嘅託兒服務,願意做全職工作,而零售、餐飲、安老等行業都適合婦女就業。老闆們與其大聲話要輸入外勞,不如逼政府改善託兒服務,幫本地婦女就業,唔好只向工人開刀!
建築業嘅勞工錯配好嚴重,註冊工人有30萬人,但市場中有開工嘅不足10萬人。現有嘅「補充勞工計劃」又有漏洞,高鐵工程米埔段早前就揭發有330名大陸勞工,薪水比公營地盤同工種工人低一至三成;荃灣段工程早前又有罷工,只因工作條件太苛刻。工人會流失,承判商就應反省是否待遇不好,但好多承判商都唔尊重工人。

基建上馬,建造業要輸入外勞應付人手需求。

記: 政府稱一直有推動企業行家庭友善政策,有用嗎?
蒙: 家庭友善政策由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開始就有,但學佢話齋「吊吊揈」,乜都冇做過。林鄭𠵱家話鼓勵企業推動家庭友善,都係得個噏字,有心嘅點解唔立法呢?零售、餐飲等行業每日工時10至12小時,會令婦女卻步。若政府立法限定標準工時8小時,一定有助婦女就業。
文件好似提到好多範疇,託兒服務、社區支援,但睇真啲都係「口糠糠」,冇具體內容。惟獨係輸入外勞,林鄭好確鑿地表示現時輸入外勞機制唔夠有效,所以要擴大或放寬。咁多問題唔處理,而將輸入外勞當成單一解決辦法,反映政府係迴避負責、卸膊。
記: 張宇人話一旦提高洗碗工工資,會帶動其他開支上升,最壞情況會冇人投資。
蒙: 張宇人一路都係咁,加少少人工就牙痛咁聲,但租金不斷上漲又唔見佢講,成日將工人當成代罪羔羊。作為飲食界議員,佢唔好淨係記得啲老闆,仲有20萬嘅從業員㗎。
由2004年到現時,飲食業嘅工資扣除通脹其實冇加過,但同期嘅人均生產總值增加四成,工人有出力但分享唔到成果。99年時洗碗工平均工資7,700元,2013年9,500元,同期通脹15%,工人做了14年,扣除通脹只加得700元,張宇人佢哋就講到死人冧樓咁,又成日以中小企作擋箭牌,但中小企最大壓力來自租金上漲。張宇人若真想幫中小企,與其攞啲工人出氣,不如攞啲勇氣出嚟、揪番啲地產商出嚟,叫佢哋加租金時唔好食水咁深。

勞工團體不時請願,反對政府輸入外勞。

記: 有說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好多高勞動、低學歷的工種冇港人肯做,事實是否如此?
蒙: 讀多咗書都要搵食㗎!但香港嘅教育嚴重忽略技術培訓,令讀唔到專上教育嘅人覺得冇出路。社會要有律師都要有廚師,以往基層工種得不到合理嘅回報,先至少人入行。若僱主提供更多進修階梯,改善行業待遇,提升職業嘅社會地位,就會請到人。
文件中列明,香港至2012年底只有2,415名輸入工人,同期新加坡有80多萬名外勞,佔總勞動人口28%;澳門有8.7萬名外勞,佔總勞動人口26%。相比之下,香港外勞甚少。
記: 文件中亦列出鄰近地區外勞數字,你有何意見?
蒙: 政府同商界思維好選擇性。我哋要求嘅工時規管,台灣、新加坡、南韓有晒啦!集體談判權其他國家都有晒啦!但政府就會話呢啲係人哋嘅事。講到輸入外勞,就純粹從個數字比較,政府嘅思維喺政策討論上有好多盲點,參考外國經驗唔可以只從數字去睇,要理性討論。
而澳門嘅情況正正係前車可鑑,澳門有百分之廿幾嘅外勞,又有好多黑工,引致社會非常動盪,幾年前不斷有工人上街,五一勞動節中更出現警民衝突,呢個社會壓力爆煲嘅情況我哋又要學?
新加坡嘅零售業商會更曾組團來港觀摩,他們話要學香港不靠外勞支撐零售業,工人對行業更有歸屬感,行業生產力亦提升。我哋嘅優勢,政府卻視為劣勢,本末倒置。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