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遇刺五十周年,西方傳媒紛紛「回顧」短命總統只做了三年,留下「誰殺甘迺迪」的大謎團,還有許多珍貴的遺產。
甘迺迪喜歡玩女人,不要緊,關鍵是以美國總統的身份,捍衛了民主和自由。甘迺迪主持「古巴飛彈危機」,給蘇共的赫魯曉夫四十八小時,撤走古巴的飛彈,否則核戰。甘迺迪也算是自由的左派,但這一手豪賭有魄力,有氣派,決不姑息妥協,今日的奧巴馬,連出兵叙利亞,也反過來遭到普京「拋浪頭」。奧巴馬不玩女人,品格再正直,又有什麼用?
甘迺迪派兵入侵古巴的豬灣,準備一舉推翻卡斯特羅,膽子特大,計劃稍欠周詳,致使行動失敗。這才叫「大有為政府」。半世紀過去,奧巴馬僭充甘迺迪的信徒,卻不是做總統的材料。甘迺迪只是個世家花花公子,在半世紀前,這樣的人才僅屬二流,但二流已經比今日的第一流高許多。
槍聲一響,甘迺迪糊裏糊塗,盛名不朽,如果競選連任,或許很快也會見底。甘迺迪對古巴強硬,對在遠東的越共卻太軟,竟然主張在越南撤軍。
視野只限於太平洋。難怪詹森一上場,加強越戰攻勢,糾正了甘迺迪的錯誤。然後尼克遜登台,不但狂炸北越,還攻打柬埔寨。甘迺迪之死,有一說指是詹森和尼克遜的跨黨合作,秘密政變,由以後十年的脈絡看來,倒也並非毫無眉目。
甘迺迪遇刺那年,我剛進幼稚園,只聽得電台新聞,本來天天都講「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天樂里一家幼稚園的女教師,一個叫江杏秋,另一位叫竇淑莊,她們一個教小朋友認十個阿拉伯數字,一個教唱遊。忽然電台新聞的美國總統,換成了詹森。中間發生了甚麼事,我當時不知道,長大了,聽見甘迺迪的名字,就想起幼稚園的課室,想起翻過幼稚園讀本的一頁,而不知道,在課室的窗外,一輛電車隆隆駛過,歷史的一頁,悄悄的也翻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