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回談及的日常生活節奏之外,我們亦可以將這套規律模式引申至每星期。舉例說,大家可以在每星期一帶同小朋友去購買食品或日常用品;星期二可以選擇去圖書館閱讀或借書;星期三到公園玩耍等等。
同樣,我們在幼稚園亦有另一組的學校規律,每周一我們的茶點安排主要是米飯、每周二改以有機健康湯水為茶點主打、每周三又轉以穀類食材製作食品、至每周四則是麵包日、到了每周五的茶點又會選擇以燕麥為主題。而我們每日也會環繞這些主題食品進行不同的課堂如探訪農場、有機栽種、麵包鬆餅製作等,令學童更易於明白互動教學的好處。
可能您會懷疑這樣的生活是否太過沒趣?再提醒大家,幼童其實對日期的意識並不大。反觀,清晰的時間表能幫助他們知道進行某種活動時便是某個日子,搓麵團的一天是星期四和這天有自製麵包當茶點、參與栽種的一天便是星期二並有新鮮採摘的蔬菜烹煮等,一些有規律的生活會逐漸令他們變得有紀律,在重複每樣活動時亦增加他們的認知能力。
當然,日常生活必定有突發情況,我所建議父母制訂的「時間表」並非一成不變。但當遇上改變的時候,在可能情況下應與小朋友先行溝通,這樣會排除他們對這些改變的焦慮。
勿忘他們只是三幾歲的兒童,思想是極度的單純,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衡量。
Cannie Pang Garden House School校監
中國華德福幼師培訓與指導項目小組香港區代表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