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振英特首眼中,立法會一眾議員到底是甚麼人,終於因「不辭職的終極解釋」而露底。
梁特首的立場十分清楚:立法會某些議員的民望如此偏低,居然也沒有人叫他們辭職,因此縱使個人民望再低,他也一定不會辭職。公眾今後大可「慳番啖氣」,無謂再追問特首會否及何時辭職,否則只會自討沒趣。
無論表面如何客氣甚至謙恭,不少政府官員私底下視立法會議員不止為死對頭,甚至只是挾民意以自重的「低B白癡」或「自私小人」,向來是公開秘密,但行政長官如此公開批評立法會議員水平低至應辭職地步,再不顧雙方的面子及工作(合作)關係,在政壇還是首見。梁振英看不起立法會,也深信公眾也同樣看不起這批別有用心,不懷好意的政客,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才會膽敢邀請公眾向他們公開宣戰,且可為自己的不辭職找到藉口說詞,可謂一舉兩得。
行政長官公然與立法會搞對抗,當然全賴中央(中聯辦)在背後撐腰,否則隨時會變成與民意對抗,不單禍及自己,更會把整個問責團隊推向死角,令他們變成立法會與特首之間的磨心。
被人一再質詢何時辭職,可能是梁振英當特首最大的恥辱和心結,因此他和幕僚一定竭盡心思,務能找到一個自己滿意、公眾接受的「得體」答案,而這類「外交」詞令本來也不難找,只要表示一點虛心和誠意,為自己和對方留一點空間,一般人多會收貨,而倘若形勢逆轉(例如在施政報告時宣佈一些皆大歡喜的建議),要求辭職的聲音便會煙消雲散,這向來是香港公民社會的作風,也是香港人包容與理性的證明。不過,梁振英對香港人的容忍似乎沒有太大信念,非要把辭職的壓力完全消除不可,但自己又沒有足夠的理由去評定自己縱有過失也「罪不至死」,惟有把一些似是而非的比較用作護身符。
自上任特首以來,梁振英的「語言偽術」層出不窮,令人大開眼界,最新的例子是自稱行會運作似司法制度下陪審團退庭商議的運作,但種種「偽術」之中,首推這個「拉人落水」的手法最無理、無品及無能。
先說無理。大部份立法會議員由廣大選民選出,如果表現長期未符民望,下次選舉即有落選可能;特首由中央欽點選出,表現更違反民意也不愁中央輕易換馬,除非已有健全的更替制度;立會議員集體議事,特首則大權在握;立法投票及決定完全公開,特首與行會黑箱作業……這些權責和監管上的差異,令特首所犯錯誤遺害往往會遠比立會為大,梁振英完全漠視這些事實,一心以為找到立會為遮羞布即可「過骨」,其實全無比較的理由和根據。
由於一向對部份立法會議員不滿、不屑和不齒,以為可以借這次機會來把議員奚落一番,梁振英的如意算盤打不響,因為此舉暴露了他長期埋藏心中的忿恨和怨懟,而他一直以來對異見分子的假友善、假接納和假合作,亦在這次點名批評立會議員表露無遺,這份小器無品,董建華沒有,曾蔭權形於色,惟有梁振英一直意圖掩飾,直至今天方才露於人前。
至於無能,由梁振英多次罔視民意一意孤行,終至再無轉圜餘地的施政手法分可以看到。最近的連串失誤,沒有人明白他會有這樣的錯誤決定,更難理解他為甚麼不及早收回成命回頭是岸;他的一錯再錯,令對他不滿的人不單一天比一天多,而且開始遍及至不同年紀和不同階層。
梁振英有權堅拒辭職及拒絕回答有關問題,公眾亦對之無可奈何,但把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關係進一步對立和惡化,其實亦會陷中央及中聯辦於不義,因為立會議員四年一任,與之長期對抗,唯一的得益者是誰,公眾早已清楚知道。
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不停在「鬥衰」,公眾只能要求較衰的一方辭職,這是甚麼的政治權利?這是甚麼的評核標準?為了力保特首,立法會的建制派議員莫非必須做到「沒有最衰,只有更衰」,才能令特首繼續安心施政,不愁被人罵走?而特首也只須證明有人比自己民望更低,便可安枕無憂,直至阿爺出聲為止?
行政會議及特首辦內可會有人向我們的行政長官提點指出;他的歪論水平之低,經已到了令人慘不忍睹的地步!
周信
自由撰稿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