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氣乾燥皮膚爆坼,或經常𢱑腳造成傷口,增加感染惡菌風險。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接獲一名糖尿病人,罕有地感染常存在於小腿及腳掌的孔茲創傷球菌;該病人因細菌入腦引致膿腫,要做手術放膿及留院三個月治理。有醫生表示,糖尿病人及其他免疫力低人士較易感染,故要妥善處理皮膚傷口,以及選擇合適尺寸的鞋履以免弄損腳。
記者:陳沛冰
港大微生物學系榮譽助理教授Siddharth Sirdhar表示,孔茲創傷球菌(Helcococcus kunzii)常存在於人的皮膚上,特別是小腿及腳掌上,相信與人體不同位置的皮膚,有不同溫度及濕度有關。在牛隻等動物身上也可找到該菌。
他指,該名83歲男病人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等,入院時有發燒,及右耳外耳道嚴重發炎。檢查發現他同時右腦內有膿腫,並曾出現癲癇發作。病人需做手術清除右腦內膿腫,及留院三個月接受抗生素治療,其後康復出院。醫院於病人腦部膿腫樣本,培植到孔茲創傷球菌,是全球首宗孔茲創傷球菌引起腦部有膿腫個案。
Sirdhar表示,健康人士帶有孔茲創傷球菌未必會病發,該糖尿病人右耳發炎,及有大範圍的傷口,但腳部則沒有明顯傷口,不排除他用手摸腳後再觸摸右耳,該菌透過右耳的傷口,直接入侵右腦。
經傷口入血 侵不同器官
雖然孔茲創傷球菌引致嚴重感染個案不多,但港大微生物學系以往曾發現,該菌引致病人嚴重肺部感染。他又指,糖尿病人及其他免疫力低人士,較易感染孔茲創傷球菌。若皮膚上有輕微傷口,如天氣乾燥頴損皮膚,該菌可先感染傷口造成膿腫,然後透過傷口入血,循血管入侵不同器官,如腦部、心臟、骨骼及關節等。他表示,孔茲創傷球菌可透過微細傷口入侵體內,「(傷口)唔使好大,小小損咗都可以」。要預防感染該菌,必須妥善處理皮膚上傷口。糖尿病人有傷口較難埋口,故應經常檢查腳部有沒有傷口,及保持腳部衞生。「病人可能有傷口都唔知,或者以為好細唔理」,便會增加感染風險。
雖然近日天氣乾燥,皮膚易「爆坼」,但要避免經常𢱑腳,以免造成傷口。要選擇合適尺寸的鞋履,減少被鞋履弄傷腳掌。
預防感染小貼士
資料來源:港大微生物學系榮譽助理教授Siddharth Sridhar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