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病情到晚期,繼續無效益的治療反會增加病人痛苦。中文大學分析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PICU)的數據後,發現過去10年共88名兒童在PICU死亡,即每年的死亡率為5.8%,死因包括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其中39名兒童的父母,與醫生商討後決定當病情已達無法逆轉的階段,病童血壓下降或心跳停頓時,也不會再接受強心藥或復蘇治療。
「拖得越長 傷害越大」
上述88宗死亡個案中,九成需要儀器輔助呼吸,大部份有接受抗生素治療,部份人需要輸血或使用抗痙攣藥。有創傷的病人死亡率較高;而在非創傷性病人中,癌症是最常見的病因。
死亡個案中,有39名兒童的父母選擇當孩子病情無法逆轉,不會再進行如打強心藥或心肺復蘇的急救程序。
威院兒科部門主管李志光表示,父母這種選擇是為了減輕孩子的痛苦,這類病童可能是因創傷、癌症或其他感染而病危,再接受治療或搶救也只能延遲死亡的時間,並非能令病情好轉。
李說,向父母提出停止孩子維持生命治療的時機非常重要,也須視乎疾病種類,「送入PICU時仲有得救,但入到嚟先感染惡化,呢啲情況我哋會盡力救」,但如罹患癌症,進入PICU時已知再接受治療也無法改善病情,醫護便會向父母提出上述考慮,「死亡過程拖得越長,對個家庭嘅傷害就越大」。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