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筋繩跳高,是我小學時常玩的遊戲。它的玩法有點奇怪,以兩位拿繩小朋友的身體作為高度標杆,由膝部開始逐步升級,但越高反而越容易跳,因為到了腋下高度,可以「勾腳」,再高一點更可用手「飛撳」。反而最有挑戰性是腰部,需要均均真真的跳過,身體接觸繩便要輸。
當時最普遍跳法不出兩種,一是「鉸剪腳」,二是我稱為「側身飛跨」。據當時觀察,後者可跳得較高,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年紀相當大看書才知道,無論彈力和助跑速度如何,重心(Centre of Gravity)才是能跳過高度的主宰。
用「鉸剪腳」時身體較直,重心大概在胸腹之間,與繩有一段距離;側身飛跨時,身體卻會前傾至幾乎和繩平行,重心和繩距離近得多,因此能跳過較高的高度。現時由中學學界到奧運會的跳高比賽,絕大部份選手採用的「背越式」跳法,高手甚至可憑身體在半空的倒轉「U」形姿勢,過杆時重心降到在杆下,因此能跳越更高的高度。
創背越式跳法奪金
跳高是和賽跑、投擲等一般古老的項目,背越式跳法卻是近代產物。早期選手的跳法,和我跳橡筋繩大同小異,之後慢慢演進成的「俯卧式」跳法(Straddle),動作可說是背越式的相反,原理卻沒大不同。不過直至1960年代以前,跳高比賽只設有沙池,沒有軟墊,用俯卧式落地較安全。到1968年奧運會,美國選手福斯貝利(Dick Fosbury)成為首位採用背越式跳法的金牌得主,世人才在電視鏡頭面前目睹跳高革命誕生。
福斯貝利少年時代,缺乏自信,不擅交際,其貌不揚,運動也不特別出色,空有6呎4吋身高,在籃球和美式足球校隊只任後備,只憑身高腳長參加跳高。小學時代拿過些獎,但上了中學,教練要求他放棄「鉸剪腳」改練較先進的俯卧式,他卻總是不能掌握,成績比小學時還退步。
情急之下,他違抗教練命令,本能地用回熟悉的「鉸剪腳」。但他同時逐漸把身體往後傾,幾乎變成打橫過杆,就這樣從停滯不前忽然進步了15厘米成績(對跳高而言是大躍進)。
儘管他的姿勢在當時人眼中是非常異相,教練也拿他沒辦法,讓他繼續自己摸索,漸漸改良成以肩膊先過杆,成績亦繼續提升,在學界比賽頗受注目──但亮點仍然不是成續,而是那「怪雞」的動作。福斯貝利倒不介意各界的奇異目光,總之,抓到老鼠的貓就是好貓了。
到他上了大學,新教練又下令改回「正規」跳法,歷史再次重演:他成績大幅倒退,教練再次屈服,他又可用回自創招式,成績繼續進步,1968年贏了大學學界冠軍,又勝出奧運隊選拔賽。福斯貝利首次代表國家出賽,就是當夏的墨西哥奧運會,他更一舉擊敗蘇聯和美國同胞大熱門,摘下金牌兼刷新奧運紀錄(2.24米)。世人終於發現了背越式,更命名為「福斯貝利撻式」(Fosbury Flop),四年後的奧運,40名選手中已有28名採用;今時今日,在正規比賽不用背越式的選手,絕無僅有。
跳高世績停滯不前
背越式出現後迅速被廣泛採用,幾乎完全取代了俯卧式,稱之為跳高界革命,並不為過。很多聽過這故事的人想當然地以為,背越式定必令跳高成績大幅提高,事實卻不然(見附圖)。
現時世界紀錄為2.45米,由古巴的蘇圖美亞(Javier Sotomayor)於1993年創下。他在跳高壇鶴立雞群,歷史上24個跳高最佳成績,竟由他一人包辦當中12個!可是,他在運動生涯後期曾兩次在禁藥測試不及格,令到不少人懷疑他的巔𥧌成績,可能全部與禁藥有關。
歷史上排名第二位的史祖保(Patrik Sjoberg),最佳成績則為2.42米。若把蘇圖美亞的成績也計算在內,男子跳高的世界最佳成績,由福斯貝利奪金的1968年到現在,共推高了17厘米,表面看非常不錯。但惹人質疑的一點是,自從1995年以來,只有一人曾達到2.40米,而且從其他田徑項目(加上蘇圖美亞)的歷史顯示,1980至90年代,正值田徑壇禁藥風大盛,究竟那些紀錄的合法性有多高也成疑問。
其實,在福斯貝利震驚體壇後的十年,還有不少好手沿用俯卧式而取得佳績。歷史上最後一位俯卧式跳高之王,是蘇聯的耶辛高(Vladimir Yashchenko),他在1978年分別創下室外(2.34米)及室內(2.35米)世績時,只有20歲,可惜不久便因嚴重傷患被迫退役,否則由他繼續代表「俯卧式」能挑戰更高峯亦未可料。
堅守信念激動人心
運動專家指出,背越式和俯卧式的原理大同小異,理論上效果應不相伯仲,只是姿勢不同,適合不同運動員的體格。可是,背越式卻有一個壓倒性優點,就是較易上手。這就解釋了何以它能迅速成為主流技術,但跳高壇卻未因此出現成績重大飛躍。有專家甚至認為,有些選手用俯卧式可能發揮得更好,但背越式早已支配跳高市場,現在若有新手學習俯卧式,肯定會遭遇福斯貝利當年受過的奇異目光。
儘管如是,所謂「福斯貝利革命」,早已深入民心,更是商業管理界用來描繪創新的代表性故事。無他,一個人對自己信念深信不疑、勇敢挑戰常規、無懼旁人冷嘲熱諷、憑毅力達到夢想、從而改變世界的故事,確能激動人心。Bill Gates和Steve Jobs等例子被用得太濫,不再有型,福斯貝利的故事,因而大有市場。至於這「革命」是否被過份神化,就沒有多少人關注了。
姚崢嶸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