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視劇集已死,死於慢性中毒30多年,早於15歲已到無綫當編劇的文化人林奕華認為,落砒霜的便是一手湊大他的無綫電視。無綫數十年愚民政策,以單一沉悶節目培養一群不分男女老幼的師奶觀眾;若要重拾香港電視七十年代生氣,只有觀眾敢於向電視台說不。
「上堂時俾班大學生睇《輪流傳》,睇完問點解𠵱家冇咁好嘅劇、點解當年會腰斷。」林奕華於新作《是《輪流傳》不是《輪流轉》》再讚揚這齣劇,劇本探討當時社會及人性,並有對比、借鏡等文學表現手法,導演演員都上佳。
1980年揭死亡序幕
他說電視七十年代剛起步,沒有規限,在周梁淑怡領導下的知識分子天馬行空,像以電影手法拍攝的譚家明《七女性》、許鞍華《CID》,或已貴為大明星的汪明荃及鄭少秋,可在十多集的《唔駛問阿貴》「集集演唔同角色」,演員觀眾都過足癮。
這些實驗性劇集或介紹電影的《蒙太奇》,毋須像現時般擠到假日,而是在黃金時間播放,「知識分子領導唔係精英化而係要多元化」。
1980年是電視死亡序幕。「《香港八一》新劇種,彩色幻化《無雙譜》……」無綫該年大改革,每晚硬性發展兩線或三線劇,其他類型節目靠邊站;劇集內容重複,初期還有明星效應坐鎮,後來慘不忍睹。
看重收視缺乏視野
「最大問題,係無綫劇要拍畀8至80歲觀眾睇。」他說無綫後來「會計師」主政,收視大過天,節目要簡單才可迎合所有觀眾,結果培養大批師奶觀眾,「師奶可以係一個廿幾歲男大學生」。
他認為英美日劇有本地電視最缺乏的vision(視野),除家喻戶曉的《Breaking Bad》、《Downton Abbey》,他舉例《半澤直樹》男角堺雅人另一套劇《Legal High》,「佢做律師,每集都打輸官司,但喺觀眾眼中佢係打贏嘅,喺人性上」。
他說無綫愚民政策下,觀眾再不滿烹飪節目主持人只懂「哈哈哈」,收視也會升。他說只有觀眾敢於以行動來向電視台說不,電視才有前路:「係需要勇氣,因為我見到部份年輕人,好驚自己同人唔同俾人當怪物。」
對於獲發牌的有線及now,及不獲發牌的港視,他斬釘截鐵:「冇期望,睇唔到同無綫有乜嘢分別」。
足本收睇《亂噏24》x 楊千嬅;影帝張家輝接力上陣!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