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a給我發來郵件,邀請我參加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的《榮念曾舞台如建築展》開幕典禮,在上海未能成行,只能遙祝先生開幕大吉、展覽順遂。
每次見榮先生,總感覺時間在他身上是停滯的,永遠是笑呵呵的老頑童形象。老,那是說鬍鬚斑白,江湖地位從鬍鬚上也看得出來;又老當益壯,黃漢升戰關雲長、定軍山、勇冠三軍,尚不滿六旬,而今年,榮先生不意竟年滿70歲了。
榮先生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系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並獲得城市設計及城市規劃碩士學位,說起來,建築系那才是老本行!後來搞了先鋒戲劇,嚴格說屬於「不務正業」,莫非,今日要以七十高齡重操舊業?
在上海,我曾經問他,放棄建築是否可惜?他回答是:「也沒有放棄啊。只是我造的不是房子,造的是別的。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分別。」
這回答,不期今日竟可以套用到「榮念曾舞台如建築展」這個展覽上來。舞台如建築,那是把舞台戲劇視作建築,以設計師的心態來構築戲劇舞台的空間變化嗎?
在《舞台如建築展》上演出的《拍案驚奇》未看,但從之前的《夜奔》來看,一桌二椅,是榮念曾最常用的空間模式。不管場景怎麼變、人物怎麼變、多媒體上的字幕怎麼變,舞台上始終是一桌二椅,讓人馬上聯想到京劇,這一桌二椅,可為山、為樓、為床、為門,簡直可以勝任建築內部空間中的所有功能。
1990年代他就開始做「一桌兩椅」的實驗。在一次戲劇節上,他出了一桌兩椅這個題目,歐洲亞洲各十二對演員命題作文,後來他選了歐洲八對,亞洲四對晉級。舞台上只有一張桌子兩張椅子,兩個演員,那樣的表演,雖然不是京劇和崑劇,他卻開始關注傳統戲曲和現代之間的關係。去年,在北京蓬蒿劇場主辦的「亞洲文化視野──旅程藝術節」上,他又「故技重演」,內地導演方旭的《禪誰是誰》、新加坡導演魏瑛娟的《沒事,Happy Birthday John Cage》、王翀導演的《這個戲》,乃至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的《師與徒》、《檢討書》等等,八場演出,都以「一桌二椅」為主題,可見榮念曾對這個主題的鍾意程度。
一桌二椅,既極端的簡潔抽象,又與京崑傳統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聯繫,這顯然是讓榮念曾為之着迷的主要因素。榮念曾的作品,從林沖雪夜上梁山故事化用而來探討革命的《夜奔》、將程硯秋西行漫記的人生與京劇結合的《西遊荒山淚》,將馬爾克斯的小說搬到中國的《百年孤獨》系列,無一不匯通古今,在不同時空之間自由穿梭。受限於現實的建築,不免束縛手腳,不可能為他提供多維空間的自由想像,這或許是他最終選擇虛構本事的戲劇,而不是建築作為其一生藝術探索的手段的緣由吧。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