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我分析了從北京政府的角度,在特首的普選選舉辦法上,「守前門」與「守尾門」都不能達到北京的目標。
引入普選,就是既要讓一位中央能信任的人來當特首,但又要享有足夠的認受權威去管治香港。但即使在憲制及法律上有了「守前門」的機制防止北京政府不能接受的人「入閘」當候選人,或「守尾門」的機制不任命這樣的人即使他勝出了選舉成為特首,但北京政府仍可能因投鼠忌器而不會使用這權力,因泛民主派必然會發動全港性的政治行動挑戰中央的決定。若中央真的要動用這兩扇門,雖能防止中央不能接受的人當候選人或特首,但經這樣的普選制度產生的特首,會缺乏足夠的正當性去管治香港,就不能得到普選要帶來的全面好處。
因此,我的結論是北京政府對普選最好的策略其實是「守中門」,即全面發動選舉機器讓中央所屬意的人在選戰中勝出。但即使北京政府接受了這建議,可能還要考慮即使打開了「前門」,但那扇「前門」應是窄門還是闊門好。
「窄前門」是指提名的機制雖是開放了,可讓泛民主派或北京政府所不太接受的人也有機會參選為候選人,但條件仍會是較高,令最後可以「入閘」的非中央接受的人限在一位。之前李柱銘提出但收回的方案就接近這方案。由提名委員聯合去推薦參選人,而得到最多提名委員推薦的首五名參選人,不計他們所得推薦的提名委員的數目,都會被提名委員會以機構確認提名為候選人。由於提名委員會的組成結構,泛民主派在提名委員會的數目很有限;故為確保有泛民主派的人能成功由參選人成為候選人,必須防止票源分散,泛民主派一定會先舉行初選以得出一位參選人,然後由泛民主派的提名委員聯合推薦這人為參選人以增成功被提名的機會。
其實「窄前門」對北京政府來說沒有甚麼好處。一直以來,北京政府的說法都是不希望有太多候選人,怕選舉時出現混亂。但這問題其實只要用選舉規則就可輕易處理,如只有在民調中拿到一定百分比的候選人才有資格參與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或把高支持度的候選人與低支持度的候選人分開在不同的論壇等。
「窄前門」的唯一真正目的是篩選,但若北京政府已決定要打開「前門」,「窄前門」就沒有意義,反會帶來壞處。首先,這做法有可能出現多位親北京政府的候選人,因他們各人都可以爭取到相當數量的提名委員支持。除非北京政府能在背後有能力把親北京政府的提名委員作非常細心的分配,才能確保各親北京政府的參選人不會在未打正式選戰前就先引發內訌。要防止內訌出現會是很困難的,從2012年特首選舉唐梁之惡鬥就可看見。
但即使能不出現親北京政府候選人之間的內訌,但由於泛民主派把力量集中在一人,當多位親北京政府的參選人被成功提名為候選人後,在選戰中泛民主派就會把票源集中於一人,反而親北京政府的票源會有多位候選人而被分散,這令泛民主派當選的機會反而增加。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一旦開了「前門」,「窄前門」是更有利於泛民主派,令「守中門」的難度增加。反是「闊前門」會更有利於「守中門」。
「闊前門」是把「入閘」為參選人至候選人的機制定得更開放,結果會是多位泛民主派參選人以至候選人會出現,也會有多位來自建制派的候選人出現。只要把選舉定為兩輪投票制,那麼最終會回歸至一名泛民主派與一名建制派候選人的對決。到時鹿死誰手,就要看港人的最終選擇。北京政府要他屬意的人當選,到時全面發動選舉機器,則完全符合民主的公平原則。
因此,若北京政府決定了不守「前門」,那麼「闊前門」較「窄前門」更符合其利益,更可展示北京政府的泱泱大度,贏盡港人的民心。
戴耀廷
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足本收睇《亂噏24》x 楊千嬅;影帝張家輝接力上陣!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