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說明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設立國安會決定時有以下一段話:「當前,我國面臨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而我們的安全工作體制機制還不能適應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個強有力的平台統籌國家安全工作。」
表面上看,習近平這番說話跟中共習以為常的官話套話沒有太大分別,都充滿假大空的味道。仔細看的話卻可以看到方向性的分別,包括國安工作從主要對內防滲透轉為內外並重,既要防滲透又要加強蒐集外國情報,應付外在環境的急劇變化。
為甚麼這樣解讀呢?這番話提供了兩條線索,其一是習近平把發展利益列為國家安全政策包攬的範圍;其二是他說現時的國安體制機制不足以應付新形勢。所謂發展利益,主要是指資源及市場能否保持,會不會受到阻礙扼殺。
跟三十年前不同,中國現時已是外貿大國,出口額佔GDP比例甚高。中國要保持發展勢頭,要保持年增長在7%以上的水平,必須確保海外市場暢通無阻,必須了解各國、各大貿易集團會不會有保護主義、重商主義措施。除了市場以外,資源供應更是重中之重。中國是世界工廠,原材料、能源如石油、木材、煤炭、金屬礦物都需要大量進口;若果無法預見石油出口國及地區的變動,若果對原料生產國政情不了解,資源進口便可能受到威脅,從而直接影響發展速度及幅度,甚至可能令經濟停滯不前。只要看到這一點就不難明白中國成立國安會正正是要加強對外情報工作,以免被落後於形勢,被殺個措手不及。
另一方面,習指中國的國安體制機制不適應新形勢同樣意味國安會要把情報工作焦點移向外部世界。事實上國安工作對中國不是新事物,國家安全部、中共政法委以至軍方都有防滲透、反滲透工作,目的是制止和平演變。若中國政府最高層依舊以內部防動亂及和平演變為主,國安部及軍方現時已相當有效,設立新機構的需要不太大,更不能說逼切。只有當中國把眼睛向外望,準備把手伸到世界各地時,現時的國安部、政法委才會顯得不適應,才會變得有心無力而需要一套新的、強有力的國安機制。
讓時光倒流一下回到一九四七年。當年七月美國通過國家安全法,正式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及中央情報局等安全機構,那是美國史上首次成立對外蒐集情報的機制與機構,也是美國政府首次決定有必要把國家安全跟對外關係連繫在一起。這個轉變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決定,而是因應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成為自由世界領袖,要跟蘇聯抗衡有關。換言之,成立國安會是因為美國從自我孤立變成世界警察,她必須有專門及有效機構作耳目了解以至左右國際事務,不能只向內望。
中國學習美國成立國安會同樣因為國際地位已大大不同。一九四九年中國建政後政府情報工作大部份時間都是防守型,主要提防敵對勢力滲透。八九六四鎮壓後鄧小平提出在外交上「絕不當頭」的原則反映的也是內向型的國家安全戰略。可現時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強國,並極可能在二○二○年躍升世界第一,她在世界政經版圖需要更大影響力,更多參與,並有必要在制定遊戲規則時有發言權。因此,中國不能只向內望,她有必要把握世界各地脈搏以鞏固本身的位置,有必要「深入」了解別國形勢。
這樣下來,中國怎能不走美國六十年前的舊路,成立國安會及一套強有力的情報機制呢?
盧峯
資深傳媒人
足本收睇《亂噏24》x 楊千嬅;影帝張家輝接力上陣!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