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深化改革的決定中最具突破意義的論述是,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過往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至「決定性作用」。一旦真正實現這一目標,無論政府功能、法制,甚至政制,都會出現決定性的轉變。
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只影響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還影響中共權貴集團的利益。壟斷、霸佔資源,從中牟取暴利,正是中共權貴集團的發家秘訣之一。因此,1992年中共十四大就提出要建立市場經濟,但20多年來,無論是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甚至去年的十八大政治報告,都未能突破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定位。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是理論上的一大突破,但要落實「路漫漫其修遠兮」,不只會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更受困於中共堅持一黨專政的理念和制度,一如中共宣稱要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但一直未能解決是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
三中全會同時強調在改革過程中要「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那麼,決定資源配置的,究竟是市場,還是黨?如果由市場決定,必然要引發對權貴集團的權利的限制、對政府有形之手的限制,進而引發法律制度的變革、引發政治制度的變革。是市場大還是黨大,將分辨出習近平、李克強是把資源配置市場化作為改革的突破口,還是作為加強黨治的障眼法。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