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銅鑼灣的情書 - 畢明

給銅鑼灣的情書 - 畢明

我的故鄉是銅鑼灣。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說法大逆不道。我爸爸是順德人,但我的故鄉,是銅鑼灣。
「出生地或長期生活過的地方」,就是故鄉,字典上這樣解,一切對故鄉應該有的情懷,我對銅鑼灣都有。關那核突的「家是香港」宣傳屁事。
不是最熱鬧多姿的銅鑼灣,是較內斂安靜簡約的銅鑼灣。禮頓道開平道交界,是我家,旺中帶靜。離崇光百貨那神經質地踩死蟻的繁囂,不過5分鐘之遙,對照神奇如魔術現實。很多年前,崇光附近還有Twins唱過的「大丸」、「松板屋」和「三越」,四大百貨鼎足而立,熙來攘往得近乎可以發電,現在都是。你說是小日本嗎,那時還有我愛的Dodwell(零食和襪)、我嫲嫲愛的中國國貨,都擠在銅鑼灣。80年代如果愛麗斯要再夢遊,大概也要選銅鑼灣。
但不論是乘車還是走路,從軒尼詩道進入波斯富街再入禮頓道走向開平道,百貨店、海味舖、燒臘佬、藥房、酒樓、書局、到保良局,從旺點輪迴到靜區,5分鐘,竟就換了人間。這面的銅鑼灣特別文靜,希慎道、開平道、恩平道,人稀,像無人的街,每次回家,從石屎森林到柳暗花明,豁然開朗,像一次小規模的歸於平靜,背後五光十色的聖誕樹徐徐關上燈和音樂。每次,都給我一種離群索居的感覺。很舒服。小學雞的我,已經喜歡離群索居,非常不合作。
從家,走到利舞台、走到碧麗宮看電影,是我學習和練習接吻的好地方;我在這兩間戲院的超等特等,看宮崎駿、看James Ivory的文學電影、看Mikhail Baryshnikov如何跳着芭蕾舞《白夜逃亡》、補習未在大銀幕看過的《亂世佳人》,記得還設有中場休息。從家,跑着到CCC木球會打波游水,是我的例行節目,也會到南華會打壁球、和哥哥到維園一起放電船,多反艇收場。周末,晨早,禮頓中心一端,有時會有一個賣即搓即炸油炸鬼的小販,我一見他就發達!本來去CCC打球,球拍都不要了,必先買幾條回家和爸媽大嚼,又熱又香又脆,燙得我可以表演歡樂滿東華,位位三百。周末心情好,爸媽會帶我們到利園酒店下午茶,兩分鐘就到。偶然,爸爸會在利園的花店買黃玫瑰送給媽媽,扮浪漫。逢星期日,陪媽媽去聖堂,想死的行長長斜路上聖瑪加利大堂,早起的話行去聖保祿教堂,我都記得;尤其經過丹麥餅店,我就覬覦它的炸雞翼,熱氣到極鬼咁好食。銅鑼灣幾好都有。
我最想說的,是新寧大廈。要拆了。前天經過,在拆了。在拆毀我的回憶。不純粹因為《英雄本色》的慢鏡,因為新寧大廈是我日間上學的背景,黃昏放學的背景,被爸爸罵的背景,被祖母疼的背景,煲電話粥的背景,想念人的背景,被想念的背景,聽林振強《每一個晚上》的背景;新寧大廈還有過「麒麟閣」 「新同樂」和「King's Arm」,一落街,它令我覺得銅鑼灣很有型,香港的都市神韻很美。我喜歡這個貝聿銘多過中銀的貝聿銘。
這彷彿是個什麼都可以拆掉、什麼都可以失去的城市。魯迅寫《故鄉》:「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有時這個城市可以把我們對它的感情否定得很厲害。我得把它肯定得更厲害。
你的故鄉是哪裏?我的故鄉,是銅鑼灣。你懂的。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