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上海。那是哈同和羅迦陵大興土木的上海,是杜月笙幫會喋血的上海,是中醫師陳存仁筆下的上海,也是電影導演王家衛《花樣年華》裏苦心追摹的上海。仿佛見到穿背帶褲,毛呢外套的少年,為謀生拉着老舊的小提琴,帽子扔到地上;中年女人身前挎着張開的木盒子,裏面是滿當當各色煙卷;街對面巴洛克式大柱子旁邊倚着兩三個混混小癟三。小孩兒與其他流落的孩子一起偷東西,唯獨在那條街,總撿梯級坐下來聽少年拉琴,久了便認他做哥倆,去教他拉琴。
來來往往,歲月老蒼。
他腦子還不糊塗,他還記得出生那年,有莫名其妙的軍閥紛爭,亂打一氣;後來懂事了日子依舊艱難,一路逃難溯江而上從上海來到山城;熬過八年抗戰,八月悶熱的某夜只聽到滿城鞭炮大響,「鍋巴肉片」一時改名叫作「轟炸東京」;再後來城市中心的那座「精神堡壘」突然就改名換姓成了「解放碑」;好像安生了幾年突然又遍地紅旗綠軍裝,「八一五」跟「反到底」可以開着輪船沿江開槍點炮……一生經歷坎坷而豐富,至今身體老朽不中用了,還依然記得過去時代的艱辛與那個時代的歷練。
老人向上拉起捲簾,顫巍巍。裏面亂糟糟一壁舊書,還散落幾枚紅艷艷光閃閃大小不一的毛主席像章。老人咬着葉子煙,沒事也常買了煙葉自己捲。依然麻利,眉上的皺紋更加深,怨着今天顧客少。櫃台裏的提琴引我多看兩眼,很老舊了,也許早已忘了上海當年的繁華夢。搬一根板凳坐在門前,捲煙。
(註:蔣芸專欄是日放於上半版。)
作者:新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