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學近日在chat group就香港的教育問題談得鬧哄哄,事源於英華小學那份艱深得有悖常理的小一常識工作紙,大家以為是少數名校為「力爭上游」的招數,兒子剛升小一的E卻隨手拋出更多令人「眼界大開」的K2及小一入學試題。三、四歲的幼童,有可能懂得回答以下的考題嗎?
K2試題:弟弟的生日日期
弟弟告訴同學:「我兩天前是7歲,今天是8歲,我今年過生日的時候就有9歲,而明年過生日的時候就有10歲。」
你認為弟弟有說謊嗎?他是在幾月幾日生日的?
實在是不可思議。E還告訴大家,原來現時小一已經要學習乘數和分數,加減數早在K3時已學懂了。假若這就是我們下一代的學習模式,孩子要不就是天才,否則就是被逼着成長了。課堂學習的已不是與年紀相應的知識,小一搶先學習高小的課程,高小時已經遇上本來應到中學才面對的學業挑戰,餘此類推,至高中時,應該都差不多具備大學生的學識修為了。
事實又是否這樣呢?老同學們另一個討論焦點是大學一些受歡迎學科取錄非聯招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根據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的講法,由於非聯招學生一般是循IB、GCSE等途徑入學,多數就讀直資或國際學校,所以大部份都是「有錢人」,大學的做法是向富有階層傾斜,對循主流教育升學的窮苦學生並不公平。先申報利益,小悠、小芊都讀IB,但我家絕對算不上是大富人家,教育開支經常令我們感到吃力;更多較我們富裕的朋友,選擇把子女送往主流名校,這是大家對下一代教育方式的選擇。IB學生過往較多選擇往外國升學,近年似乎多了留港「爭學位」,相信是因為DSE的出現,令更多本地學校的優異生在高中時改修IB,才令僧多粥少的現象更明顯。
至於大學傾向取錄非聯招學生,其實是對主流教育的當頭棒喝。一名在港大法律系任教的老同學透露,收生時不會考慮學生是否來自本地學校,「近年報讀的IB學生,不少都考獲43、44分的好成績(滿分為45分),而且面試表現出色,實在沒有理由不取錄吧。」若學生只因非循DSE升學而被摒諸大學門外,這又是否另一種歧視?大學收生理應擇優取錄,我們是否應該反問,到底主流教育出了甚麼問題?當我們努力地想要令學生哥們學得更多更快,落力催谷卻發現原來這條路未必能銜接明德格物之道、博文約禮之途,那就反映了這個學制先天不足,甚至是走了歪路。
學生受折磨、家長變怪獸、教師被迫成了填鴨式教育的幫兇。明明整個制度都呈現亂局,偏偏只有教育當局認為這是一般正常行為。所謂的不公平,就是我們的下一代,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地,被迫承受或被迫逃離這種畸形學制帶來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