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量化寬鬆,歐、美、日、香港利息低企至接近零水平,退休靠存款收息維生苦不堪言,惟有轉而買樓收租或投資股票收息,豈料買樓收租又因政府辣招而行不通,皆因買第二層樓收租要付雙倍釐印,以一間五、六百萬以上的住宅樓宇計,雙倍釐印差不多等於一年的租金,最後只好買股票收息。買股票放在保險箱長線收息,滿足於每年3至4%回報的當然沒問題,但終日在股票行流連,很容易變成炒出炒入,賺錢的股票贏少少就離場,輸錢的就等到返家鄉才肯放,變成手上持有一大堆垃圾股,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翻身的,比比皆是。外匯基金也不安於低回報,旗下135億房地產投資;租金回報已達5.8%,上周宣佈夥拍英國上市地產商Great Portland Estates直接發展房地產,在倫敦西部漢諾威廣場發展綜合商住地產項目,斥資25億港元,佔50%權益,希望取得10%回報。外匯基金也如此,試問一般小市民、退休人士又怎會不從銀行取走自己的積蓄去追逐更高風險的資產,以求更高回報?
當然,外匯基金坐擁28,000億資產,累積盈餘6,257億,只拿數十億出來投資於較高風險房地產,整體風險仍然極低,但亦不要忘記,一、這是納稅人的錢;二、外匯基金的目是保衞港元,並非錢搵錢,只怕開了頭,有一必有二,然後逐步向主權基金方向邁進,到時另類投資的比例就會不斷擴大,由目前只可佔累計盈餘三分之一,變成一半甚至更多。
沙膽虹
twitter賬號:khcheung1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