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預測是「極光爆發年」,吸引不少市民今個冬季冒着極寒天氣,到北歐一睹極光之美。衞生署旅遊健康中心近年也接獲不少有關雪地旅遊健康的查詢,發現不少人只關注極地的保暖問題,很多時忽略了雪地上的強紫外光,缺乏做好防曬的意識,醫生指出,皮膚與眼睛的防曬同樣重要,就算不滑雪的旅客,也要佩戴適合雪地使用的太陽眼鏡。
記者:鍾麗霞
到天寒地凍的北歐欣賞極光,全身保暖是重點。衞生署港口衞生主任范鵬勇表示,衣服保暖可分三層,最貼身的內層必須要快乾並有高排汗功能,避免因持續汗濕令散熱加快,故可吸汗的棉質衣服並不適合,建議可選擇天蠶衣等。中層衣服則需有保暖及吸走內層衣物濕氣功能,例如抓毛(fleece)質地,這一層可略為鬆身,因可困住較多空氣,幫助保暖,但要注意此層衣物的袖口或腰襬位置不能「漏氣」。外層衣服需要防風及防水,但也要具透氣功能,令身體的濕氣可排走。
勤換襪防凍傷腳
頭及頸的血管因對凍的敏感度較低,也需要以頸巾及帽子重點保暖,至於手套的選擇,連指手套比五指好,因為前者的手指可互相保暖。他指出,平時少在低溫地方生活的人,容易忽略下身保護,故提醒旅客要有勤換襪意識,「如果對襪長期濕咗,又受寒,有機會凍傷腳,尤其平時腳汗比較多嘅人,要更加注意」。他建議在低溫下,當感覺襪子被汗濕一段時間便要更換。若要長時間在雪地活動,可選擇有鞋套的鞋子保暖。
他表示,以往曾有士兵在低溫環境,長時間穿着透氣度不夠的軍靴在戶外執勤,10多小時後出現「戰壕腳」(trench foot),情況類似生凍瘡,患者腳部血管收窄,雖然未至於組織結冰或受傷,但因為血管長時間缺氧,有機會導致血管壁發炎,故在雪地不能忽視腳部的保護。
在戶外欣賞或拍攝極光,隨時因氣溫太低令身體麻木,即使身體發出凍傷警號也不察覺。他指當身體任何位置,尤其手、腳、鼻尖及耳朵等,持續幾分鐘出現麻木、痹及刺痛的感覺時,已顯示有凍傷危機,應盡快保暖,包括進入戶內及喝熱飲等,提升體溫。
除保暖外,雪地可反射陽光中的紫外光,隨時較身處海灘曬太陽更強,紫外線更是由地面向上反射,一些平日不會被曬到位置,例如下顎、嘴唇下方及鼻底部更是曬傷高危,要重點防曬,並要佩戴可完全保護眼睛旁邊及上下位置的雪地太陽眼鏡。
旅客搜集天氣資訊時,除每日溫度變化外,也要注意「風寒指數」(Wind Chill Index),即加入風速對溫度的影響,他稱當指數在負10度或以下時,就算溫度未算太低,但因大風令凍傷風險增加,要提高警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