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大中華叫做光棍節,也是商人構造的促銷節日。
今年,在光棍節消費高峯期的首六十分鐘,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購物網站交易筆數超2500萬,支付寶交易額達到67億人民幣。估計今年光棍節的總消費額,將會是高達三百億人民幣,是Walmart中國在2012年上半年的營業額。也有估計指,今年大陸的網絡消費旺季的總消費金額,比美國感恩節後的Black Friday和Cyber Monday,有過之而無不及。大陸消費者的購買力毋庸置疑,畢竟在一個十三億人步入小康社會的國家,就算不計在農村和各貧困地區,單是各一、二、甚至三線城市的中產,人口總數已經差不多等同美國。
當然,今年光棍節的銷情特別矚目,也是因為淘寶和天貓的母公司阿里巴巴刻意的宣傳,用心也是明顯不過,但要是我們相信數字反映現實,發放資訊的動機是一回事,反映的現實卻是另一回事。
像光棍節這種促銷節日,是市場學上有趣的現象。減價,當然可以增加銷量,不過理性的消費者,除了只看價錢,也會關心買些甚麼。在其他市場,年底的銷售旺季,最初是零售商為了配合西方社會年尾送禮的習俗。久而久之,生產和零售商,發現可以借這些時機,去促銷稍為過時的款式和型號;反正購物的消費者,動機不是自用。這個市場現象也解釋了,為何銷售旺季主打的產品,多數是時裝和電子產品。事實上,生產商除了清貨,也會遷就這些銷售旺季,在前後推出新款型號,讓消費者在心理上有選擇的錯覺;行動經濟學和市場學的研究發現,當消費者自覺在平價舊款和貴一點的新產品當中有選擇,消費動機也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有所增加。
光棍節網上消費的高增長,反映大陸正在建立消費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建立消費者對促銷的預期以及購物的習慣。再者,大陸的零售營業環境,其實特別適合,甚至必要以電子商貿來促進內需。傳統零售商的限制,在於難以準確掌握和管理店舖存貨,尤其是在促銷的環境下,某些銷售點或許出現供不應求,某些銷售點卻無論怎樣減價也未必做到促銷的效果,網上銷售集中處理購單,然後透過物流供應鏈去發送貨物,新的銷售模式,不但是量變,也是質變。事實上,美國和中國面對類似的物理和地理限制,有理由相信,零售業的發展最終也會出現類似的模式。
過去幾年,大陸面對出口競爭力增長不斷放緩,甚至到近年增長不再。今年第三季,雖然生產總值(GDP)按年仍然有7.8%的增幅,但淨出口帶動的GDP卻下跌0.5%;至於消費及投資,則分別為3.7%及4.7%。換言之,大陸現今的最大增長動力,仍然來自投資。
傳統有種錯覺,以為消費等於浪費,投資卻是長遠的增值,甚至有人讚揚大陸那種由中央導向,以貿易盈餘作為投資帶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稱頌為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可是投資不單是量的問題,還有質的考慮;人為地將資金封鎖,限制外流,令國內的投資錯配,除了令金融系統累積不良資產,也令資本回報不能反映真實的經濟增長;資產價格的偏離,令市場機制無法正常運作。
過去數年,中央管理宏觀經濟的官員多次講到要提振內需,一直未見真正成效。大陸消費市場的弔詭之處,在於作為世界工廠,許多消費產品其實由大陸工廠生產,可是最終在整個價值鏈中,獲利最多的其實不在生產的一環。明顯,以生產和出口帶動的經濟,是低增值的市場運作,真正能夠為社會創富的高增值運作,是需要自由空間和創意的服務經濟;零售和網上商貿,正屬於這類型的市場活動。
中央一直想拓展內需,但官僚的腦袋只知漫無目的地投放資本,以為量變可以最終導致質變。說到底,對於市場,政府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提供自由空間和法治保障;這些創新活動,從來都不是政府的強項。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