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usiness of Art:美國半租支持窮藝術家 - 楊天帥

The Business of Art:
美國半租支持窮藝術家 - 楊天帥

首先是藝術家發現一處租金低物價廉的A區。他決定遷入。能在又便宜又寧靜的環境創作是多麼美妙的事!他這樣告訴朋友。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藝術家設立工作室,讓A區從人迹罕至的地段蛻變成文化創意新蒲點。
既然是文化創意新蒲點,總少不了偽文青最愛的咖啡店(庸俗者拍下拿鐵tune黃上載facebook,題字:尋味.咖啡)、酒吧(扮王迪詩在博客寫道:For God's sake!Felix在喝太多了,well, Jesus Christ!)、書店、餐廳,乃至時裝店、design store、旅遊紀念品店……有利可圖,於是租金也像長征火箭飆升,穿越大氣層,來到藝術家無法負擔的太虛。今時不同往日,無可奈何下他們只能撤出,另尋安身之地。
類似的故事,幾乎在世界每個城市都有發生。學名為「士紳化」,gentrification。士紳化是市場經濟中再正常不過的事。面對這現象,有政府愛落井下石,例如香港藝術工作者這些年在火炭、觀塘、柴灣及香港仔等工業區扎根,創作室與藝術空間蔚然成風,讓工廠區化身成「工廈藝術村」。
本來香港租貴已經是世界聞名,政府卻再加把勁,以活化工廈的方式加快令租金飆升,趕走藝術家後再補上一句:「不要對活化工廈的政策有太多期望」(特首10月17日立法會語);不過也有些政府心懷善意,奇招百出,利用政策抵抗「士紳化」衝擊,保留、甚至培育藝術區。他們把這政策視作一舉兩得的手段,既可推動文化發展,又可當做社會投資。
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政府推出《2008住房和經濟恢復法案》(Housing and Economic Recovery Act of 2008),以稅務優惠鼓勵地產商向低收入人士提供廉價住房。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法案明文指出藝術家與作家是受助群體之一,可惜的是這些年來,絕大部份美國藝術家沒有意識到這法案的好處,許多仍在為捱貴租而焦頭爛額。

政府出力抗衡士紳化

洛杉磯河西部有一片貨倉及工業用地,多年前藝術家開始進駐,成為城中新興藝術區之一,但士紳化問題卻令它瀕臨死亡邊緣。有見及此,「美國國家文藝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今年7月向洛杉磯文化事務部(L.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撥出7.5萬美元,設立「頂得順藝術家住屋夥伴計劃」(自譯,英文為Affordable Artist's Housing Partnership ),為藝術家尋找願意提供廉價房屋的地產商,以抵銷士紳化帶來的影響。
洛杉磯文化事務部的目標是在一年間讓90個藝術家在區內安居樂業。只要這些藝術家的收入不多於該區家庭收入中位數大約一半,即可申請。實際數字方面,一人家庭為年收入2.9萬美元、二人家庭為3.315萬美元。當然家庭越大,數字更高。
在法案支持下,藝術家需要繳付的租金,只有市值一半。由於另一半由稅務優惠承托,因此洛杉磯方面也很樂意從事這項工作──成功的話,該市每年獲得的經濟利益高達110萬美元。美國國家文藝基金會把這計劃視作先導,倘若成功,將在更多城市實施。
香港的藝術工作者們,羨慕吧?

楊天帥

足本收睇《亂噏24》x楊千嬅;緊接落嚟 Miriam繼續同你談談情,吹吹水!
周一至周五《亂噏24》約定你: http://bit.ly/appletalk24